当年明月迷归路

当年明月迷归路
网上盛传当年明月疯了,而且各种猜测和小道消息,上了热搜。就是不明究里,没有真相。
这几年有一个现象:说真话难。原因就是说真话的人少了,胡弄获利的人多了;真话不让说了,会受到打击,甚至带来残酷的后果;假话受到普遍的追捧。造成的结果,往往是真相被掩埋,我们能见到的也只是碎片化的东西,或者直接就是砖块瓦砾。消解真相,没有真相,成为社会特征。
当年明月的消息,也是这一类情况。
当年明月的一举一动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多方面的因素。他是当年的网络名人。2006年3月年仅26岁的当年明月入驻天涯社区网站开始业余网络创作,陆续发表《明朝那些事》,一炮走红,2009年结集出版后又成为畅销书,受到普遍的好评和追捧,成为较早的网络名人,一直受到热度的关注。当年明月的网创成功带给了他巨额财富,据传年纪轻轻就有数千万过亿元的进账,虽然那些年在网上开账号专事写作的人很多,但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当年明月的路径就成为多数网络创作者学习和追随的典范,圈粉不少。关于当年明月的创作,虽以史为本,但总的仍旧属于通俗文化类,开创了演义历史的新方式,算是一种时尚,是他创作成功的关键点。《明朝那些事》之后,大家期待当年明月能进一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飨读者。然而多年以来,似乎曾经通透富有灵气的青年作家表现平平,似乎江郎才尽,并没有力作呈现,这种现象也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当年明月是有工作身份的,早先在海关部门工作,后来挂职副县长,又受到领导倚重,供职于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前两年才随领导到上海市出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显然是充当“刀”手。其传出“疯”闻的,也正是在这个时段。其公务身份和社会身份、刻板的行政工作与灵魂的文艺创作并存,如何能做到兼顾而逢源,也是大家一直高度关注的话题。最终还是“矛盾”爆炸,出现“疯癫”的结果,自然说明二者的不可调和和统一,引发大家的深度思考。
如果说当年明月总的说来可以算是一种悲剧的话,这悲剧的致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性格的双重性,有不同行业思维方式的对冲性,有社会职业观的偏执性,也有天妒英才的结果。在他的内心,既有追求灵魂、思想、话语和人身完全放松自由的一面,敢闯敢拼,敢于突破,又有归属于现实社会世俗和体制桎梏的一面,一个方面要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另一个方面又不去或者突破不了禁锢,是绑着脚踝跳舞,发展到极致,不是挣脱捆绑,就必然是折断腿脚。我们知道,历史是完全客观的存在,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但从《明朝那些事》被万千读者所喜爱的情景看,必然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并不会特别孤偏,这也决定了其写作者必须求实、求真,尊重基本的事实,对历史人物有中肯的评价,尤其要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创作者也就有了普遍人心的仁善,或者深一步追求至善至美,以天下为己任,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可行政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服从,一点理性也是建立在绝对服从基础上的。服从的基本表现就是听话,进一步就是散失理智的愚忠,这两个方面有本质的不同,必不协调。能左右兼顾的,正说明了分裂人格的存在。《读者》就曾这样描述:“白天,他是兢兢业业的公务员,晚上,他化身为六七百年前的一轮明月照耀空中。”勿宁说是“在白天的光阳里行尸走肉,在夜空的星月下自由放飞。”放开这些不说,有一个民刊诗人曾说过这么一段精彩的话:一个行政工作人员往往要按照公务形制的套路来办事,说套话,套话说长了会散失自己的诗性语言;政务上套话之外有时难免要说些应付的话,一旦应付不过来必然说假话;一个人的思想发展到说假话,就没有了灵魂,也就再以不可能从事创作了。这也揭示了当年明月很快就真的江郎才尽了的原因。二十年前的中国社会,早已是一个大开放的时代,许多传统观念被颠覆,表现在职业方面,除了体制内,除了一般理解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代理、新型创业人员,各种各样的性质工作自由职业者层出不穷,只要能就业,说得直白者能赚到钱就行。这方面当年明月是幸运的,他不但有一份令人羡慕的体制内工作,或通过业余创作实现财富自由,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连续七年登上作家富豪榜。换句话说,他既使完全不工作不挣钱,也能一辈子都过上非常优裕的生活了。他为什么不选择辞职正好从束缚人的体制中跳出来?成为一个谜。应当说这一步的选择,他完全走错了,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当然,其中的因由可能很复杂。正以说明了官僚主义的害处。所谓保护和提携当年明月的那些领导,是他们的用才观念的扭曲,他们才是把当年明月逼“疯”的祸首。尤其是像政研室这样的“刀”手机构,给官僚写报告和讲话,无疑是如当年明月那样有个人思想见解的人的“削脚器”。行政的威屈和体制的牢笼必然催发异化。
事实上,换一个角度,从他给自己以“当年明月”的笔名上,也反映出他认知情志上的这一缺陷。清代诗人蒋兹写过一首名《咏兰》的诗:“曲奏当年明月夜,美人心事水潺潺。如何芳草迷归路,洒落香痕满世间。”这里的“当年明月美人心”与而今的“芳草迷路落香痕”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深深的惆怅与孤独。因此“当年明月在,往事空悠悠”,似乎沉醉在当年,而难有未来。不知道当年明月是不是读到过这首诗而取意于兹。但据有说他的笔名取自北宋晏几道的一首《临江仙》词:“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从词意来看,仍是主回忆,记梦,“当年明月照彩云,一梦楼台万事休”。这似乎成为一种预示,实际上是内心深处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定位:只有当年明月,没有异日辉煌。
可惜我是一个有些怪习惯的人:凡是时尚有热度的人、事和书我往往会退避三舍。《明朝那些事》走红的时候我也知道,身边有很多人都在读,也有人推荐给我。但我并没有促读,一直到现在,当年明月出事了才找来一览。这个时候再读到的,就不仅仅是明朝的历史和人物那些事了,还有当年明月作者本人。
比如他曾讨论过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压力哪个更重要的话题,认为“只有失去一切,你才能明白自己的力量和伟大。”他说:“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会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也说过:“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样一个内心强大和明理通透的人,怎么就“精神分裂”了呢?
比如他说:“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背负着黑暗活下去,你会找到光明。”又说:“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他还表示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一生。”但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光明、希望和喜欢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让人不解。不能释怀。
也有人说当年明月的“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大智慧。但我并不这样认为。
这明明就是一个悲剧。
当年明月就是当年明月。也只能是当年明月。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299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