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的残酷与美丽——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1.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1~1995),原名张瑛,她7岁开始试写小说,14岁模仿鸳鸯蝴蝶派笔调写成《摩登红楼梦》。

1939年,她考入香港大学。1942年,张爱玲返回上海,开始文学生涯。1943年,他的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在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周瘦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连载。

1944年,她与胡兰成结婚。1952年,张爱玲去香港。60年代,她定居美国,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1995年,中秋前夕,75岁的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家中去世。

2.内容提要

白流苏出生于式微旧家庭,她虽然接受了封建包办婚姻,但当性情暴躁的丈夫对她百般虐待时,流苏并不像多数旧式女人那样委曲求全忍辱偷生,而是愤然与之离婚,然后回到娘家。

可是在娘家人眼中,白流苏是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外面的人了。随着家道败落,生计日益艰难,兄嫂们开始想方设法赶走流苏。

此时母亲的冷言无情和兄嫂的冷眼无义让白流苏感到这个大厦将倾的贵族之家已不再是她最后的庇护所,特别是当过去笼罩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上的亲情面纱被金钱势力彻底撕毁之后,白流苏强烈地直觉到它所散发出来的腐败与死气。

流苏不愿被动的接受这一残酷命运,她准备再次出走,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家族,她要为自己另外寻找一条生路。

但她又有什么资本找到这条生路呢?正如白流苏自己所说,她是个顶无用的人,而在失去了旧家庭给予她的身份和尊严等这些保护伞之后,她只剩下还不老的自己,除此之外,她一无所有,一无所长。

流苏所能看到的唯一出路,就是利用自己残存的韶华再结一门亲,所以当范柳原这个理想结婚人选出现时,流苏首选并不是为他的魅力而动心,她心中涌动的最强烈的愿望就是与范柳原结婚,以获得经济的保证。

她很清楚,如果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的抓住一个男人,是一种艰难痛苦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她千方百计要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妻子,在流苏眼中婚姻的目的不是寻找情感的归宿,而是获取必要的物质依靠以保障生存的方式和手段。

范柳原生在异帮,长在他乡,接受的是西式教育。由于他父母的结合是非正式的,他的身份也无法得到确认,他孤身流落在英伦,很吃过一些苦,这些都在他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虽然他在后来也争到了继承权,获得了财产,但却始终无法得到家族的承认。

他和流苏一样,就像无根的浮萍,飘零的落叶,被硬挤出家族谱系的孤独个体。他们的心都是虚飘飘的没有着落。

所以他第一次见到流苏就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能够看出流苏在家庭中的艰难处境,也能体会到她的精神压抑,在她身上,范柳原感觉到了那种非常熟悉的没有根的凄凉和惶惑。

范柳原是真正懂得流苏的,他曾多次提到流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她的特长是“低头”,他看出流苏具有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的奴性。

虽然流苏准备逃离,却始终无法获得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她只能依附于他人。

而范流原也想着逃离,只不过他要摆脱的是对之失望已极的人类文明,回归到自然与原始中去。

然而同流苏的命运一样,他始终也逃不掉,他必须依附于这个社会,他和流苏是一对无力掌握自己命运方向的软弱无力的可怜虫。

由于这些,使得范柳原千方百计要得到和白流苏在一起的机会。

应该说,一开始他对流苏是抱有幻想的,他希望流苏能给他一点真心,能像他懂她一样懂得自己。他很快就明白了这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白流苏不愿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两个人无法产生心灵的交流和沟通,他不过是流苏想要得到的结婚对象而已。

正如他做不了自己的主一样,流苏也无法主宰自己的感情,现实的重压已使她丧失了爱的能力,除了自己她根本不会爱别人。

流苏就是这样一个自私的女人,而范柳原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他想要得到的不过是浊世中的一点真爱。既然得不到对方真心的回应,他也绝不愿付出自己的真情。

流苏与柳原就这样互相计较互相盘算着,两个人只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掩藏了真心,根本无法达成真正的契合。

白流苏在她第二次寻求婚姻的过程中用尽了所有手段,也受尽了种种委屈,却仍然无法得到她想要的婚姻和名分。迫于生存的压力,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做了范柳原的情妇。

1940年,香港的陷落不仅成全了白流苏,也成全了范柳原。

他亲眼目睹了文明的毁灭,战争的炮火轰毁了所有的浮华,使得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部不可靠了,失去了身外之物的人,最终只剩下纯粹的自己。

除掉了外在的束缚,人们终于能够坦诚相对,平等相处,所以他和白流苏能在刹那间把彼此看得清楚,两人真正达到了谅解。

因为无情的战火,白流苏意外地得到了令人羡慕的圆满结局,但这一如意的结局并没有消除她“求嫁”过程中的悲剧意义。

所以婚后的白流苏并没有感到新生的自信与喜悦,相反,她心中却充满了一片苍凉和怅惘,在前面等待她的仍是一个不可知的未来,她仍必须日日为婚姻奔忙,当一切恢复到战前的原状时,范柳原也很快滑回到他的老路上,“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婚姻生活的最初,总是你侬我侬。几年之后,相互猜疑,苛责,接着是向看两生厌。

3.书中名言警句

(1)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而无聊。

(2)本来,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让男人上,那更是淫妇。给当让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还污了刀。

4.作品影响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是她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今天当第三次张爱玲热(第一次在1943年至1944年,第二次在1963年的香港和台湾)还未褪去的时候,重新审视张爱玲的作品,那是一种沧桑和凄凉。那种唯美的文字非张爱玲不能道也,有一飞冲天的灵性,有刺激炫目的色彩,有出入古今的意蕴,有缭绕不绝的美感。

难怪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为她专辟一章,与鲁迅、钱钟书等文学大师并列。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再难得。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讲述的是悲凄、哀怨、愁绝、无奈的爱恋。并且在爱恋之外,有许多东西左右着爱恋,所以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张爱玲的才华,这也是她对文学史影响最大的原因之一。她是20世纪40年代沦陷期的废墟上绽开的昙花。

5.延伸阅读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出名的作品,发表于1944年。它被夏志清先生称为中国最美的中篇小说,被傅雷先生赞扬为当时文坛最美的收获。小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官僚家庭中丑恶的金钱关系,揭示了扭曲的人性,文笔优美,很受读者喜爱。

《半生缘》是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删改而成,出版于1951年,讲述了顾曼桢与许世钧18年的岁月往事,反思了时间与人的交叉,内容繁复,结构严密,情节跌宕,被改编成多部电视剧与电影。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303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