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魂》没有盛世

本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封建迷信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二是清代官场的政治生态,最后作者是写出了怎么由一的发生窥见到了二的变化。

凤歌在新派武侠小说《沧海》中最后一段写到众主角放弃了一个毁天灭地的武器,只因普罗大众民智未开,怕无法驾驭此武器;网上也流传过说什么广电总局规定什么建国之后不允许成精,虽然是个段子,但也能看出鬼怪传说和封建迷信对未接受规范教育的人群有极强的心理作用。

当教育还是奢侈品时,无法解决现实矛盾的人们会去选择信奉超自然的力量,无论问题能否得以解决,这都是对心理上的一种安慰。

在封建时期,迷信法术和宗教都是维护或者颠覆统治者的工具,比如刘邦斩白蛇,或是元末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也让我又想到了《权游》中大麻雀主角,以宗教为手段扰乱政权。即使在科教相对发达的今天,迷信和宗教依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更别说古代,统治者不喜欢这些集会式的活动,主要还是在于不利于维稳,造成了社会动荡。

人群信奉和害怕超自然的力量,只是因为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也没人通过教育对他们进行传道解惑,科教兴国还是任重道远。

叫魂在清代被认为是一项法术,谁能想到这么玄乎的东西却对整个帝国的稳定造成了影响。未知的恐惧让群众们歇斯底里,看到道士僧侣时,以为是他们可以施法将人的肉体与灵魂分离,他们将这些无辜者们拉去衙门或者当街殴打致死,宛如克苏鲁神话体系下人们遇到了不可名状的恐怖后变的异常疯狂。

官员们对迷信的态度莫衷一是,信与不信在一念之间。为了破案率,对待疑犯首先就是预设犯罪,接下来除了严刑逼供就是严刑逼供;面对同僚的诘问就是互相推诿,遭遇了上级的批评就是和稀泥。在大规模的迷信侵袭下,皇帝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政权合法性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也造成了对自己臣子的不信任,最后为了政权稳定也不得不进行了大规模地制裁。

我一直觉得清朝没有盛世,华服下面都是虱子,而“盛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不是什么好词,正所谓盛极而衰,一个国家如果到达了顶点,少了进步的空间,那就只能一路下跌,我想明末都如此稀烂了,结果老百姓们还是愿意“反清复明”,这就特别魔幻了。而且我每次看到清末的丧权辱国的这段历史时,我内心都及其难受。

虚假的盛世后面配合了莫名其妙的动乱,让人看到了这个清代的政府只是服务于统治阶级,连民众的基本死活也没过问。整个清朝,其物质供应更不上人口增长,劳动人口增加,但是耕地总量不变,科技被锁死,这样总有人会有意无意地被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成为流民,这就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

流浪人口的增多让人意识到社会越来越不稳定,中国本就是农耕社会,在古时外乡人的大量涌入都会使本地人人心惶惶。这让我又联想到了当代社会下,无法结婚生子或者不想结婚生子的单身汉群体,他们没有作恶真的是已经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要是把这个群体惹闹了,极限一换一也不是做不出来。

因为教育和科技的匮乏,人们对妖术的恐惧来源于迷信书籍或者纯粹的想象,对流民的厌恶来自于物质匮乏和传统陋习,而二者的结合就成为了动摇社会的催化剂。

叫魂中最关键的一环叫做剪辫子,而在文字狱大兴的清朝,这种行为就是手动版“文字狱”—谋反。大清的统治阶级一直是无能的,从来没有满汉一家亲,他们自己一直都在怀疑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虚假的骄傲下,好的不学坏的学,被汉人恶习同化的满人多不胜数,而真正认识到了仁义礼信的官员那就是凤毛麟角;就好比当代网友只能看到钱钟书数学不行,然后安慰自己不行也没事,纯属自己骗自己。

清朝的行政体系也没有任何创新,钱穆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到清朝的制度的确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因为整个体系过于注重术,而非道。

比如皇帝为了防止行省长官一方独大,使他们频繁调换,初衷是好的,但是弊端在于这样一来高级官员无法深入的了解基层情况,而叫魂这样的案件就被层层误读,以至于牵连规模过大,让朝廷以为有人在有组织地蓄意谋反;还有就是官员不精通宗教用语,文化差距很大,对宗教文字的恶意解读又害死了许多无辜的群众,在没有媒体和科技的加持的情况下,冤案最后变成冤魂。

在子虚乌有的妖术席卷帝国的情况下,乾隆自己也慌,因为他引以骄傲的八旗子弟早已堕落腐朽,恶习满身,积重难返,无人能靠;而满汉一家亲无法真正实现,汉人的忠心度有多少,自己也不清楚;反清复明已经成为了流行用语,清朝带给民众的精神压力过大;宗教巫术蛊惑人心,他也无法控制也不明所以;发展生产力他又不在行,群众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那这种情况下政权还能持续多久,他心理也没数,这些问题都是书中提到的皇帝权力不完整性的表现。

皇帝也是人,不是玉黄大帝,没有法术和天眼,他也有极强的局限性。所以他害怕,他要查,他怕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大规模谋反。

在本书的后半段,我看到皇帝给大臣的评语和上级对下级的评语时让我联想到自己小学时老师给我们写的评语,都是那种模糊性的评语,没有极端用词;虽然说话和写评语是一门艺术,不能打着说真话的旗子尖酸刻薄地攻击,也不适合过于直白要留有余地,但是如果连温和客观地讲述有限的事实都没有,通篇都是模糊形容词的话,那工作汇报就是言之无物,互相评价就是一起打哈哈,这样的体制能不腐朽?

而且清代的官都怂,没有汉朝的董宣,没有唐朝的魏征,没有宋代的寇准,没有明代的海瑞,反正大家都是你好我好,都不弹劾,说不定弹劾中出现个“明”字,你自己先掉脑袋,还给皇帝提意见,给清朝的皇帝当奴才都是你的荣幸。

封建王朝的确该亡,一场被虚构的巫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落魄帝国的腐朽、百姓生活的不易和国家体制问题。

人民的眼睛是否雪亮不清楚,但是大部分的愚昧是可以被教育消除,《毛选》第一册中就说过要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与城隍土地的神权,所有人都平等都能受教育;体制问题如何解决这个不好说,没有完美的体制,一个体制被设计的再好,关键岗位上的人不好好执行也没有用。

这里要结合封建王朝,说一下马尔萨斯的经济学理论。在这个经济学理论框架下,所有的增量都是暂时的,一个发展的周期结束后所有增量都会被抹平,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会得到提高,只能保持一个温饱,这也非常符合封建王朝下的经济解释,这也是为什么封建王朝会陷入于一个两百到三百年的死循环。

如果要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发展科技,发展是可以掩盖、减轻或者解决很多矛盾的,因为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在变好,生活水平下限的提高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许多社会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种族矛盾,阶级矛盾现在愈演愈烈,这些矛盾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其发展速度掉了下来,一旦发展陷入了停滞,矛盾就会暴露和激化。

科教兴国这四个字的份量还是最重。教育帮助人们摆脱封建,脱离愚昧,科技帮助国家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统治阶级如果只是沉迷于驭民之术,那真是 too young,too simple。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304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