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遇腊八,喜鹊唱山歌

方_忆编写

今天是大寒,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末的节气,也是冬季即将结束之季,隐隐中让我们感受到一丝丝大地回春的迹象,大寒之后就立春,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年节恰在立春前后,大寒一到年味渐浓。这个节气由于近年期间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腊味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家家都开始忙过年,也就是“大寒迎年”的风俗。

“食糯”,“纵饮”,“除尘”,又称“除陈”、“打尘”,就是大扫除:“家家刷墙,扫除不祥”,除尘一般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进行,即“祭灶”日,除尘时要忌言语,讲究“闷声发财”。

“糊窗”,就是用新纸裱糊窗户,“糊窗户,换吉祥。”为了美观,有的人家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故又称“贴窗花”,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五进行。

“腊味”,“腊”是一种肉类食物的处理方法,是指把肉类以盐或酱腌渍后,再放于通风处风干。“赶婚”,古说腊月底诸神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情况”去了,这时的人间百无禁忌,赶在这时婚娶不用挑日子,又是农闲,所以旧时民间景象是“岁晏乡村嫁娶忙”。

“趁墟”,购买日常用品,置办年货。墟期按约定俗成,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除十号外,天天都是墟日。

“洗浴”,与“除尘”有相同用意,是搞好个人卫生,寓意洗去一年烦恼和晦气。所以年底再忙也得理个发、冲个凉,即老话所说的“有钱冇钱,洗净过年”。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传统过年习俗,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

吃腊八粥,腊八节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节日,这节日习俗是吃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今年的腊八节,正好遇上大寒,古代的农村俗语有大寒遇腊八,喜鹊唱山歌。那这俗语有什么象征呢? 我们都知道,喜鹊在我国不仅是一种吉祥的鸟儿,也是报喜的使者。当听到喜鹊欢快的叫时,预示会有喜事到来,所以很受老百姓的喜欢。 一是在过去,有许多关于喜鹊报喜的传说。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喜爱,是好运和福气的代表,象征着喜事临头,好事来临。 二是喜鹊的叫声,寓意喜事临门。 三是喜鹊诗画寓意吉祥。比如喜上眉梢,是喜鹊登梅报喜图;鹊登高枝,是表示节节向上、步步登高; “大寒遇腊八,喜鹊唱山歌”,正是吉祥的象征。是喜鹊报喜,喜事临门。预示着2021年,中华大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节气文化

数九寒天

一年中当最寒冷的时段便是"三九、四九天",而“四九”处在大寒节气内。数九,是从冬至逢壬日数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最冷时段在“四九”,物极必反,“四九”峰值过后气温逐日回升,当数至九个九“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数至“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我国部分地区。

节气谚言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大寒过年,总结经验。

大寒古诗词

《大寒吟》

[宋]邵雍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

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大寒

[宋]陆游

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

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

吾车适已悬,吾驭久罢叱,

拂麈取一编,相对辄终日。

亡羊戒多岐,学道当致一,

信能宗阙里,百氏端可黜。

为山傥勿休,会见高崒嵂。

颓龄虽已迫,孺子有美质。

           

                二月大寒偶书短句

                    [宋]强至

            上天谁与问,四序曷相干。

              已季春成暮,当温气反寒。

              农心忧地冻,俗眼惜花残。

              我岂殊民意,身为父母官。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遶街呼卖虽大寒烈风

[宋]张耒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节气饮食

大寒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因大寒与立春相交接,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在一些地方民间有大寒吃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也有一些地方有打年糕、做糍粑的习俗。

节气养生

冬天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也就是说要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308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