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喝过的“咖啡”

这些年,我喝过的“咖啡”

上周在图书馆偶遇了一家“咖啡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里面的“咖啡”纯正香浓,让人流连忘返。这家咖啡馆的菜单背面写着一个大标题,“等餐时请思考”,下面是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想起了这些年,我喝过的“咖啡”。

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喝咖啡是和一个“素不相识”的男生——办公室主任的“侄子”。周末的晚上,热心的主任把我们约在了市区的某家“上岛咖啡”馆,好巧不巧他接了个电话就称有事先走了。

那是一个“富二代”小胖子,憨憨的,挺“可爱”。只记得他的名字里面有个“亮”字,本以为名字里有“亮”的人眼神也会很亮,然而现实中并没有。

坐在我对面的他“自作主张”地点了两杯现磨咖啡。其实,那时候的我压根不懂咖啡,什么美式,什么拿铁,什么卡布奇诺,在我眼里都是一样的。他不问我是对的。因为问了也是白问。但是后来觉得,好像哪里有些不太对,而我又说不上来。

“尬聊”的时候我得知了关于他的一些信息:

他的父亲是某某上市公司的总经理,他的母亲是某某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他自己则在某某公司做着报关的工作。他说:“我的爸爸妈妈已经给我在延安西路买好了一套婚房,以后我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

......

黑乎乎的咖啡真苦,怎么有人会喜欢这种“独特”的味道?一杯浅浅的咖啡愣是喝了两个小时,从“温热”到“冰镇”。三月的天还是有点冷,这“冰冰”的味道让人有点受不了。然而,更可怕的还在后面。当咖啡因慢慢上头的时候,才发现闭上双眼怎么都睡不着是一种怎样的痛苦体验。

多年后,我的味蕾告诉自己,“热美式”与“冰拿铁”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就像三观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注定是走不到一起去的。我说,我喜欢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所有花花草草,喜欢看它们怒放生命的样子;你说,这些花花草草有什么好看的,浪费时间。我说,我喜欢阅读好看的书,就像《约翰·克里斯多夫》里面的“一角青天在窗口微笑”;你说,好不容易毕业了还看什么书,还不如出去玩呢。

......

后来在一家福利好的公司上班,第一次品尝了正宗的“越南咖啡”——G7。那味道还不错,苦中带点甜。离开那里以后,自己又买过好几次这样的咖啡。有些习惯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也许并没有想的说的那么好,但就是习惯了,忘不了,回味回味,也挺好。

疫情期间,有个“老六”给我一条“猫头鹰”咖啡,他的表情仿佛在说:“超级美味,不信你试试?相信我!”我不置可否地接过他的“好意”,随手一放。某天突然想起这被冷落好久的咖啡,拿起来随手一泡,哇,意外的惊喜啊!确定不是惊吓。其实,“老六”人不坏,只是思维方式比较与众不同,所以在人群里一站,“出类拔萃”得很!我觉得与众不同比盲目从众来得好,否则到最后,我们只是肉体活着几十年,精神上其实一直是个受人控制的“傀儡”,太可怕了。

大雪中的黄山很白也很冷,某同事给我们“雪中送炭”——递来一杯热咖啡。这倒是让人想起了古巨基和梁咏琪对唱的那首经典的歌曲《许愿》:

我寄了张卡片

地址是感觉

收件人叫永远

像是你又递来一杯热咖啡

生活有了你的温柔调味

被人“雪中送炭”的感觉真不赖,努力做一个为需要的人“雪中送炭”的人。

咖啡喝完了。

生存的意义也想明白了。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不再需要别人的允许或同意。

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烟台雨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319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