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鉴赏】从启始转化思维到形成应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今天观看了由陕西省胡刚老师执教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让我体会到一堂好课的模样,它呈现出了课堂清晰的教学设计、学生深度的学习过程、技术直观的教学课件、教师精炼的教学板书以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图形的面积教学是图形与几何教学版块中第一个利用分割、平移、推导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转化思想来解决面积问题的图形,其涵盖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由于本班孩子原有基础知识打得比较扎实,在老师严谨地指导两人小组合作活动后,学生推导过程都能顺畅地展示并表达清晰。

在这个环节我认为老师抓住了以下几点的关键信息来教学:第一学生都能想到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分割、平移后能得出一个长方形,但是在什么地方分割才能保证得到的图形是长方形是我们的教学重点。胡教师在教学中一步步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并表达出这条“高”的知识特征,也通过多个平行四边形来验证,解决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高的认识的局限性。第二学生在通过分割、平移后发现原平行四边形和拼接后的长方形的面积一样,但是如何让学生形成转化思维是关键,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往这方面思考,但通过胡刚老师引导后,其中一个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高就是宽,最后通过几个学生的表达,这时候大部分学生才都形成的转化思维,产生了迁移后的关联模型。

胡老师这节课用21分钟就完成了知识的探究形成教学,我在这时候心里一直在思考,那接下来的20多分钟要干嘛呢?有这么多的练习让学生一直做吗?当我听完整节课后才发现胡老师的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课标里对该内容教学建议强调:在推导一些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最终提升推理能力。

形成了推理意识最终还要落实在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上,那么这节课练习题目的设计,就注重了这一教学建议的理念。如那道选择题突破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高的空间局限性,让学生要借助空间想象来寻找两高的相同关系,最终判断哪个结论是正确的,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而最后一道题目是这节课的点睛之笔,也体现了学数学最终还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学科价值,但是最后的效果也没有达到题目设计初衷,我认为这也是这节课的不完美之处。探其不足有二:其一教师预留时间不够,造成草草收场的局面。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最后平行四边形比原长方形面积小,包括上台的那位学生也表达不清楚。其二学生静态的图形变化还是比较容易掌握其面积规律的,但是面对动态的面积变化却无法看清。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当物体在运动中除了其表面形状发生了改变,内在的具体量化指标也在改变,比如:长方形的高慢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斜边,平行四边形的高已经隐藏不见了,当多个量化指标发生改变时,由于学生的思维认识水平不足,很容易就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产生这样的认识偏差是很正常。

那么胡老师也在教学设计中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借助直观图形来辅助教学,但我认为他还欠缺了一点,就是让学生在动画中观察原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转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过程中什么量发生了改变,什么量没有发生改变,把这一动态过程演示给学生观看,最终学生会产生顿悟,形成新的认知。显然,胡老师没有这一环节的教学,只是象征性的点了一下,没有再现整个过程,最终使这节课抱有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375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