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 赋能乡村振兴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强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件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标注了新的坐标,再次将乡村振兴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地,凸显出乡村振兴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意义。
乡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所在。它不仅是粮食安全的保障线,承载着十几亿人的“米袋子”“菜篮子”;更是文化传承的宝藏库,无数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在这里生根发芽。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乡村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一个繁荣稳定的乡村,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反之则可能成为发展的掣肘。如今,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就没有农业的高质高效、乡村的宜居宜业、农民的富裕富足,中国式现代化也将失去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改革还不够深入,一些体制机制的障碍尚未完全破除。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让土地资源活起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还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只有通过改革,打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才能为乡村振兴开辟广阔的空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旺,乡村才能繁荣。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比如,一些山区可以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利用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一些平原地区可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同时,要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还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让农民不仅能从农业生产中获益,还能分享产业增值的红利。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然而,长期以来,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空心化”问题突出。要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关键在于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出台优惠政策,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让人才在农村创业有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医疗、交通等条件,让人才在农村生活得安心。还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乡村振兴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它需要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在深化农村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破解乡村发展的难题;在产业振兴的征程中,我们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打造出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乡村产业;在人才振兴的舞台上,我们要广纳贤才,精心培育,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人才力量。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让我们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强基固本,深化改革,以坚定的信念、有力的举措,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