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地戏——三英战吕布
安顺屯堡文化中向世人夸耀的还有一绝——地戏。
在天龙屯堡最有意思的是看了一场地戏,开戏之前听了“地戏”来由的介绍,没往心里记,一说是从当地生长起来,一说是随明朝军队带进来的,不管那种情况,都是与屯堡的建立有关,其历史不会超过屯堡的年限。听后我大致知道安顺地戏是从明初演变流传下来的一种地方戏剧,现在,除了安顺一带,在别处已看不到,被称为“戏剧活化石”。
斑驳古戏楼
都说地戏是在场坝上演出的,我们看演出却是在戏园子里,在一座古旧的戏楼,戏台就在地面,也可算不违背地戏原味,或许是一种改进也未可知。
戏园场地不小,估计能容纳二三百人,整个戏楼均是木结构的,侧面厢房是二层,正面戏楼是三层,戏台高大宽敞,圆木立柱从地面一直顶到房梁。戏楼显然已经多年未维修粉刷,油漆剥落,雕花模糊,尽现沧桑,估计戏楼也有上百年的年头。戏台约有十米宽,进深有六七米,正中是一个硕大的木雕面具,像一扇屏风,两旁各立一面大鼓,直径差不多一米,再两旁是兵器架子,插满刀、枪、矛、戟。立柱上的对联是:“烽烟故垒屯驻戍所史久远;古戏高腔梦回乡关路悠长”(见下图:戏楼风貌)

上联概括了朱元璋为了巩固明朝统治,在此军事要冲之地建立屯堡,驻扎大军,控制西南一带,以致形成了一段特殊的的文明史流传至今。而下联则反映了地戏主要特征及屯堡军民思念故乡的情怀与惆怅,正是梦里不知身是客,醒来方知路遥远。
戏开演之前,侧面厢房有几个演员穿着戏服,头上还没有装束,手拿着脸谱,大约是准备上场,年龄都不大,二三十岁模样。我观察了一下那脸谱,形状和材料与京戏脸谱大不一样,京戏脸谱材料是硬壳纸糊制,色彩是画出来的,脸谱很大,可以罩住演员的脸,地戏的面具很小,不可能戴在脸上,材质则是非常坚硬的木料,形状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我请教一位演员,面具这样小,如何戴在脸上?他说:不是戴在脸上,是戴在额头上。
戏尚未开锣,等不及的游客先跑到台上探究竟,结果啥也没有发现,仍是外行看热闹,空空荡荡古戏楼一座。地戏能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否就是因为它可以连接屯堡居民与故乡的种种情结,让一代一代的屯堡人知道自己根在何方。这当然是我的瞎猜,其实历史上的一些“谜”,真要解开了反而没意思。
三英斗吕布
戏开始了,演员并未出场,只见一穿中山装的老者上台,身形壮实,原以为是报幕的,老先生一开口声如洪钟,让有点疲劳的游客精神为之一爽。老先生旋即朗诵起来,讲的是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故事,虎牢关前刘关张与吕布厮杀的场景。
一阵锣鼓后,4位演员纷纷上场亮相,威风凛凛。我注意到,木雕面具果然戴在额上,而脸上蒙的是黑纱巾,背后插4面小旗,头上高高飘着两根长长的羽毛,4位战将的上身均着白袍,关羽和吕布各有红披肩,下身色彩花花绿绿,大同小异,除刘备穿黑鞋外,关、张、吕都穿白鞋。与京戏不同,地戏很难从装束上看出角色是谁,穿着打扮差不多,不像京戏一看脸谱、装束,大致能猜出来。但一些基本特征也是按照传统来处理的,如关羽面具是红脸,手握大刀,张飞是黑面具,挺长矛,刘备面具是黄色,挥舞双剑,吕布面具成了白脸,持画戟,只是地戏面具较小,色彩也旧,需仔细辨认。
剧情与《三国演义》中记载无异,先是张飞出场与吕布斗50回合不分胜负,关云长再加入又斗30回合仍未见分晓,老大刘皇叔亲自出马,4人走马灯似战成一团,刘关张终于斗败吕布,吕布先生虚晁一戟走人。演员们大约都是业余的,半农半艺,手上动作还行,比比划划之间,你来我往,进招、接招动作衔接得不错,4 人搅成一团时也没有失手之处,但腰腿功夫可能都不灵,没有看到跳跃,翻身旋转之类有难度的动作。三英战吕布是流传很广的故事,很多剧种中都有此戏目,也按照各自剧种的需要演绎,地戏的表演形式也如此,但我总觉得简单一点。(见下图:四个男人一台戏)

最令我遗憾的是,“古戏”已看见,“高腔”却未曾领略,4个演员没有一个开口唱的,是演员不会唱还是此出戏不用唱,不知是何缘故?只有旁立老先生黄钟大吕般的声音不时响起,他顺着台上演员的表演进程介绍剧情。我始终感到奇怪,老先生哪来如此大的音量?旁边有人说那老先生身上带有录音机,人机合一,配合得天衣无缝,但仔细听还是能分辨出来。我初听愕然,继尔一想这是把现代设备也用上了,有助于四方游客听懂剧情,应不算影响地戏的原味道。
演出时间不长,约有20来分钟,结束后演员一字排开向观众致谢,台风颇佳,观众抱以热烈掌声。
又是一声黄钟大吕:谢谢观看。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391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