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益的不同理解

一、毛主席的视角
我们对利益博弈的严肃性,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心存幻想,不要过于仁慈。

人要有一股狠劲,敢于争取自己想要的。对恶意抢夺自己利益的人。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要害怕对方的凶恶,一旦退让对方必然得寸进尺。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 ;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运动。

不要过于腼腆害羞、文质彬彬;要养成鉴定,果敢,斩钉截铁的形象,会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也能震慑他人。

二、上面是毛主席对利益、斗争的态度。接下来我们在来看看《白话资质通鉴》中孟子、孔伋、司马光和柏杨关于利益的论述。

当初,孟轲是孔伋的学生,曾经提出问题说:教育民众,第一件要先做的是什么?

孔伋说:先训练民众追求利益。

孟轲说:高贵人士教育民众,应教育民众仁义,你为什么会有这种主张?

孔伋说:仁义是最高最大的利益。官员没有爱心,人民便无法过太平日子,人民没有道义,则大家崇尚诈骗,就成了最大的不利。《易经》说:利益,是仁义的最后目标(利者,义之和也)。又说:追求利益,才可以使生活安定,培养更高的品德(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这正是最大的利益。

司马光在《资质通鉴》中说:

孔伋、孟轲的话,看似相反,其实相成。只有仁义的人知道仁义是最高利益,不仁不义的人却不知道。孟轲褒扬仁义,而贬低利益,对象不同而已。

柏杨在《白话资质通鉴》中说:

司马光认为孔伋的说法和孟轲的说法是一样的,我们不以为然。孔伋认为最高的利益,就是最高的仁义,二者浑然一体。而孟轲大刀一挥,劈成两半,一半是利益,一半是仁义,使二者相互排斥,尖锐对立。什么叫仁义?又什么叫利益?修桥筑路是仁义还是利益?发展商业是仁义还是利益?从孟轲及孔伋仅有的对话上,可看出孟轲并没有被说服,反而一直坚持。孔伋虽然是老师,却没有学生吃香,孟轲的思想--强调“义利”之辨以及简单粗暴的二分法思考模式,影响中国知识分子至巨。

三、我的看法

从古至今,大家对利益的看法各有不同,可能有时代背景、社会风气、主流价值观等原因影响。以现代人的视角分析,利益就是利益,和仁义不是一回事,利益更大,是一切矛盾的根源所在,有利益冲突才产生矛盾。而仁义仿佛只局限在品质道德等层面。

但仁义可以是实现阶级统治利益的一种手段,施行仁义可以有助于统治阶级更好的维护其利益;但实现阶级统治的利益还可以靠法制、战争、商业等很多手段。

而上面这几位描述的仁义要重于利益或等同,我认为是搞反了最终目的,难道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不是最终的目标吗?一切行事决策的准则都是从利益的角度考虑。

所以,毛主席说的对,他说: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利益的分配和博弈,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468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