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读《茉莉香片》有感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冰老师组织的短篇共读活动
初看《茉莉香片》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毕竟上次共读分享后,大家都提议读篇有关爱情的故事,有助于打开三月份书香澜梦爱情小说的思路,找到写爱情小说的窍门。
读起来全然不是这么回事,通篇腐败、破碎、孤独、霸凌、伤害、暴力……压抑与绝望的气息扑面而来,令我窒息。不由佩服张爱玲起小说名字的反差,读来令人唏嘘感慨、印象深刻。
上一周我读了几遍,整颗心还在同情聂传庆的童年遭遇,学生时期被孤独与欺凌,在家里面对父亲的暴力与后娘的冷眼……
这一周我再读,心里竟然冒出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想法。他可怜吗?他真的可怜,从小母早亡,父不爱,经常打他,他的轻微耳聋就是被父亲打的,在学校也被独立,欺凌……一个身世可怜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
他可恨吗?也很可恨。刘妈是关心他的,他憎厌她。丹朱也是关心他的,他求爱不成,会把她往死里打。
因为他从小没有被爱过,所以他也不会爱人。他从小接受的是暴力教育。所以他只会用暴力对待爱而不得的人。
寒天里,人冻得木木的,倒也罢了。一点点的微温,更使他觉得冷的彻骨酸心。
看到这句话,或许了解聂传庆的可怜可悲又可恨。
1、故事核。聂传庆从小缺爱,因身世幻渴望父爱对言丹朱表白被拒,由爱生恨痛下毒手。
2、故事里的起承转合。
起:聂传庆生于缺爱的家庭,且受同学欺凌。遇女同学言丹朱表达善意。
承:知晓母亲过往,聂传庆渴望自己是言父的儿子。
转:表白被拒,聂传庆积压的情绪爆发,对言丹朱施暴。
合:言丹朱是否死亡?传庆也无力改变。留有想象空间。
3、意蕴
①身份认同与自我迷失
聂传庆被父亲打骂。一度认为自己非亲生。知道言教授的真实身份后,幻想自己是他的儿子。他无法确立清晰的自我认知,也迷失了自我。
②孤独与绝望
小说中聂传庆始终处于孤独的状态,家庭的冷漠、学校里与他人的疏离,使他成为一个被孤独的人,她的生活充满了绝望,他不知道怎么去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和平等交流,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③母亲冯碧落的悲剧
冯碧落是旧时代女性的代表,没有选择幸福的权力。导致她在无爱的婚姻中早早憋屈致死。
④镜子
小说中镜子的意象多次出现,他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形象。象征聂传庆对自我的审视,也反映出他内心的扭曲和分裂。
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这一段,把冯碧落婚后生活的压抑,可悲,痛苦描写的淋漓尽致。就连她的死亡,也没能换来解脱。灵魂似乎也被禁锢在了这压抑的宅院里。她的存在,在聂家不过是一段无关紧要的过往。她死了,也还是聂家的鬼。
传庆生在聂家,可是一点选择的权利也没有。屏风上又添上了一只鸟,打死他也不能飞下屏风去。他跟着他父亲二十年,已经给制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废,即使给了他自由,他也跑不了。
传庆的可怜可悲与可恨。他生在聂家,却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宛如绣在屏风上的鸟,无法挣脱命运的樊笼。二十载的压抑成长,父亲的冷酷与暴虐,将他的灵魂反复磋磨,造就了精神上的残疾。他的可怜,在于从出生起就被家庭的阴霾笼罩,没有感受过温暖与关爱;可悲之处在于,即便有外界的善意向他伸出援手,如言丹朱的友好,他也因长期的压抑与自卑而无法正常回应,任由内心的阴暗将其吞噬。但他也有可恨之处,面对言丹朱纯粹的善意,竟因自己的偏执与扭曲,将满腔恶意宣泄在她身上。可归根结底,这可怜、可悲与可恨,都是聂家畸形环境结出的恶果,深刻地展现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毁灭性的影响。
丹朱的自信开朗、热情美丽、优秀勤学都与传庆是两个极端。丹朱有助人情结,看到聂传庆孤僻,便一心想拉他融入集体。她热情分享生活,主动辅导课业,却没料到自己的善意,反刺痛了聂传庆敏感的心 。
她展现出自己的优点,如学业好、社交能力强等。但在敏感自卑的聂传庆眼中,她的这些表现成了炫耀,引发了聂传庆对她的嫉恨,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言丹朱没有意识到聂传庆复杂而脆弱的内心世界,她热情地想要帮助聂传庆,却被聂传庆误解爱上了他。在她拒绝传庆示爱后,传庆的自尊被伤害,自信被打击。由此生出我得不到的,就毁灭的暴力行为。不要想着拯救别人,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的底色,往往奠定了人生的基调。幸福之人,带着童年的温暖与爱前行,那些美好的经历化作力量,支撑他们走过风雨。而不幸者,一生都在驱散童年阴霾,疗愈心灵创伤,努力拼凑破碎的自己,还不一定能完成救赎。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