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判词解读18:王熙凤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从二令三人木
【 红楼日月:连载225】
(接上文,惜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宝树唤婆娑的典故)
12.14 王熙凤
图: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谶: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解读:
冰山、雌凤、凡鸟:明确指出了王熙凤的反面人物——魏忠贤。
明末张岱的《冰山记》,写的正是魏忠贤之事。据张岱记载,魏忠贤死后,当时有戏剧传奇,名为《冰山》,演的就是魏忠贤。
再看“雌凤”:雄为凤,雌为凰。所以司马相如作赋《凤求凰》,向卓文君求爱,是男求女。
54回庆元宵,有段说书,“叫做《凤求鸾》”,说的很明白是“一位公子,名唤王熙凤”。这个《凤求鸾》的“凤”也是“公子”,男子。而且作者有意点明了:“这是二奶奶的名字”。
还有58回的回目“杏子阴假凤泣虚凰”,是小生藕官哭祭小旦菂官,“凤泣凰”还是明明白白地对应藕官祭菂官,生哭旦,男泣女。
所以书中多次在重复强调:“凤”为男,为雄。不是孤证。
雌凤,相当于说女男人,是雌雄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雌雄人?在贾府这样的朱明皇家、皇宫里,太监就是雌雄人。而且这个太监能当家理事,作为王夫人天启帝朱由校的代理人,很容易认出魏忠贤。
“凡鸟”这个典故,大家基本都知道,出自《世说新语·简傲》:
“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
《简傲》篇写的都是名士风流、放荡不羁的小故事。此“凡鸟”是第四则,前两则写的是阮籍,三、四则写的是嵇康。
嵇康、阮籍,是什么人?
“魏”国人,“竹林七贤”的领袖。
我们一般笼统地说“竹林七贤”是“魏晋”名士,而阮籍、嵇康是在司马炎登基、西晋开始的266年之前都已去世,所以都是“魏”人,而非“晋”人。
“魏”人,指出了魏忠贤的姓。“竹林七贤”的“贤”,更是指出了魏忠贤之名!
所以说“冰山”这个演魏忠贤的戏剧,和“冰山记”这个写魏忠贤的文章,还有“雌凤”这个“雌雄人”的特征,以及“竹林七贤”和“魏”人,齐刷刷地指向同一个人:魏忠贤。您还觉得是巧合吗?不是作者有意的设计?
凡鸟偏从末世来:
在“十二钗”正册中,不是皇帝,就是皇子,至少也是孝庄这样的皇帝亲娘和皇帝奶奶,只有王熙凤魏忠贤是个“凡鸟”——不是皇家之人。那么,一个雌雄人、太监,为什么能入“十二钗”正册呢?如果这个太监是“九千岁”,就可以。毕竟皇子才是“千岁”嘛。
这个不是皇家的“凡鸟”,从末世来。书中多次出现“末世”,是一个明显的时代信息。顺治时入关、进京、平南,是清朝的开拓期,康雍乾又是清朝统治的上升期,不能说“末世”!书中何以多次重复强调“末世”?这是清朝论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必须有合理解答。
都知爱慕此生才:
都知道,也都羡慕,王熙凤此人的才能。什么才能?早在二九,“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便已显露端倪。而且,回末:“不知凤姐如何处治,且听下回分解。正是: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这个“裙钗”,是“齐家”?还是“治国”?作者问,“谁治国”?
王熙凤当家理财的才能,正是魏忠贤的写照。魏忠贤把持朝政之时,国家能支撑袁可立、孙承宗的关海水陆对敌战争态势,对“金”国形成水陆挤压打击。增置炮台,打造战舰,在山东、大连到宁远卫的广阔海域,“舳舻相接”,张盘等猛将率水军飞船往来,攻袭于辽海各岛间,战线绵延至千余里。“出纳战舰,首尾相接,万橹千帆,簇簇其中”。这样的兵戎之盛,这样的战争规模,得花多少钱?战争打的是什么?钱呐!
还有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如没有魏忠贤的粮饷供应、后勤补给,能打胜吗?灾情严重,魏忠贤还时不时能赈灾。至少闯王高迎祥、王和尚他们的“三十六营”农民起义,都是在魏忠贤死后,才活不下去了,揭竿而起的。李自成、张献忠等率众起事就更晚了。
王熙凤的“才”,还有一个,很突出,就是哄贾母、王夫人高兴。
看她刚一出场:“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一句话捧了两个人。
“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欢喜,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竟忘记了老祖宗!你说该打不该打?
《红楼梦》中,凤姐的说笑,堪称一大看点,经常逗得贾母开心。以致于中秋家宴,贾母说“偏又把凤丫头病了,有他一人来说说笑笑,还抵得十个人的空儿。”看领导评价:抵得十个人!
这种“说话的艺术”,有些人就是能无师自通,天生就有这艺术细胞,一开口,便天花乱坠。
我们现在看到魏忠贤的史料,基本都是“谄媚”、“受宠”,专权,排除异己等,却不说此人当家理财等方面,明显有缺失。别的不说,排除异己也得有能力啊,否则早被一拨一拨的异己给排除了。能玩转这样一个庞然大国的政治、经济,把上下都玩弄于股掌之中,没“才”能办到吗?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能够“只手遮天”,得有多大“才”,可想而知。
从书中对王熙凤的刻画,能看得出红楼作者对魏忠贤非常了解,才能画皮画骨,入木三分。在红楼作者看来,魏忠贤就是王熙凤这样的人物:其把持朝政,就如同王熙凤当家理事,而天启帝朱由校对魏忠贤的放纵,也正如王夫人不管事的态度,当然建立在王熙凤有当家理财之“才”,没把家给当烂了。这是比较客观的。一方面刻画魏忠贤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草菅人命,收取贿赂,无人不恨,又没人能拦。太会说话了,总是能在合适的时机说出贴合皇帝心意的话来,把皇帝哄得高兴,看不出其歹毒奸恶。另一方面,放眼假府,除了三姑娘探春,把这个家让谁当能胜过王熙凤?从王夫人这个天启帝的角度来看,把这个国家让谁当能比魏忠贤更强?能比魏忠贤更忠心?能比魏忠贤更省心?
所以书中这个雌凤、“熹”凤,既让人恨得牙根儿痒,死有余辜,又让读者惜其当家理财之“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在“三人木”之后,甲戌本脂批“拆字法”。在甲戌本中是“徔”,用了“從”的异体字,与“凡鳥偏從末世來”的“從”用的不是一个字。庚辰本却都是“從”,己卯本则都是“徔”。
前面既有一、二,则“三”不宜与“人木”组合拆字。“人木”,可拆为“朱”字、“休”字,前面是从、令两个动词,则不宜拆“朱”字,也拆作动词的“休”字更合理。所以结果为:一从、二令、三休。
前文我们一再强调,解读红楼应尽量简单,不能搞得曲里拐弯、匪夷所思。本来一个很简单的拆字,被搞得复杂无比,我极不赞同。
一从、二令、三休,早已有人解过,是说此人的三个阶段,开始委曲从顺,后来威重令行,最后万事皆休。
前八十回只能看到王熙凤的第二个阶段。14回协理宁国府期间,“凤姐儿见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已点明了“威重令行”,正是二“令”。此前的“从”,在出嫁前,并无管家权力,遵从三从四德的大家小姐。此后的“休”,在八十回后才能看到。
看王熙凤反面的魏忠贤,明显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权倾天下,及其之前、之后。
第一个阶段是人下之人。开始是个混迹街头的泼皮,欠下赌债,走投无路,于是净身作了太监,直到伺候朱由校母亲王才人的膳食,一直都是无权无势,只能委曲从顺。
第二个阶段,在朱由校登基后,短短几年便上升为“九千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专擅朝政,威重令行。
第三个阶段,在崇祯继位后,从当年十月中旬,魏忠贤遭弹劾,然后辞去职位,再被贬去凤阳守皇陵,到十一月初六上吊自杀,总共不到一个月。魏忠贤从手握大权到万事皆“休”,仅仅十天。
哭向金陵事更哀:
上面说的第三个阶段,三“休”的结果,正是哭向金陵、事更哀。
魏忠贤被崇祯贬去凤阳守皇陵,离京南去,便是“哭向金陵”。
因为平时大家都恨魏忠贤,只是莫可奈何,现在便痛打落水狗,墙倒众人推,弹劾奏折纷至沓来。崇祯又下旨,将魏忠贤缉拿回京。魏忠贤心里明白,回京只会死得更惨,于是在旅店中,痛饮至四更,上吊自杀。
所以,“事更哀”是相对于“哭向金陵”而言,指王熙凤魏忠贤在“哭向金陵”途中,求生不得,半夜里自缢身亡。

第十支〖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解读: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典故用苏、黄之诗。
黄庭坚的《牧童诗》:“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及苏轼的《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指出此人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作恶多端,草菅人命,到头来反算了自己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魏忠贤“喜事尚谀”,媚上邀功,同书中王熙凤爱揽事,好卖弄。“独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也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无人”。
生前操碎了心,灵性不通,至死不悟。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以家比国,在国家安宁之时,作为当家人,虑不到败亡倾颓之危,不做打算,不知日盈则亏,盛筵必散。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枉费机心,操劳半世,收金纳贿,到头来只是替他人作嫁衣裳。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在元春、迎春的曲中,都出现过“荡悠悠”,是吊死、勒死时的用词。此人的“荡悠悠”,也是上吊、勒死时的写照,人在空中的濒死感觉。
“三更”,指出此人死的时间,是在半夜。
死法、时间,这样的细节,都与魏忠贤完全吻合。
忽喇喇似大厦倾:
王熙凤倒台,在八十回中看不到。看魏忠贤,如大厦之倾,比喻此人的势力倒台,“忽喇喇”特意指出倾倒之快。
从十月二十六,贡生钱嘉征上疏,列举魏忠贤十大罪状,魏忠贤震恐,引疾请辞,想保性命。几日后崇祯下旨,贬魏忠贤去凤阳守陵。在去金陵途中,没几天崇祯又下旨,将其缉拿回京治罪。十一月初六,魏忠贤在半夜里上吊自杀。所以魏忠贤从大权独揽到死,仅仅十天。
此时,“荡悠悠”、好似梦,正是死前回望,从权力巅峰到死之将至,真是“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
“昏惨惨”是濒死状态,照应上句“荡悠悠”,气若游丝,油尽灯枯,魂消魄散,人之将亡。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叹人世,忽喜忽悲,难以逆料。昨日还是万人之上,大权独揽;今日忽然走投无路,求生不得。人世难定,人生如梦!
此曲细节,深合魏忠贤。读者也容易看出,书中的王熙凤,第二牍隐写的正是魏忠贤。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