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士们,又是你们啊
再次的学习之旅,虽然说学的东西差不多,但是感受不一样,学习的程度也不一样,理解,也完全的不一样。
就比如夏侯玄,正史名士中的一号人物,不仅长得帅,清谈什么的也都是杠杠的。翻了翻我以前的文章(《夏侯玄记》),我对夏侯玄的评价大概就是两个字,装╳。这次学习旅途上又用上了一次这个词,呃,被老师训了一顿。确实,之前因为年龄小,学习的比较浅,理解好像也就这了。但一直到了现在呀,也经历了很多事,我发现,那个词真的不是很恰当。名士的那股与常人不一般的“气”,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这就是风骨,魏晋风骨。不过就算是装,能装成这样也是够厉害的了。(雷都劈过来了……)
关于句读吧,我一直……怎么说呢,算是比较信心吧。一般断句都是信手拈来的,因为每则小故事里都学过,也都读过。在断句的时候就边读一边做,凭着语感慢慢断下去,也都对。所以这方面没什么特别好说的。
关于人物的精神,我现在才会去想真正能让他们成为名士的那个东西。曾经的学习,其实也就当成是一个学习了。老师教的,我都会了,就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都完成了,就行了。但是我现在会真正去思考他们为何要这样做,他们是个怎样的人,这句话里真正含杂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他受众人推崇,他为什么不这样……嵇康,阮籍他们为何死也不隐居,他们游山玩水,在竹林里肆意酣畅,就是道家的?他们从小就读儒家的各种典籍,这报效国家的思想已经在他们心里扎根了,隐居是这么随随便便容易就可以的吗?
其实我本来一直以为我很喜欢嵇康,喜欢他的放荡不羁,喜欢他的打铁,喜欢他的自由又不自由。但是呢,后来又发现嵇康骨子里的那倔强虽然让我很敬佩,但是也只是敬而远之的那种,我发现我更喜欢阮籍。不是因为他跟我比较像,只是因为我觉得我跟他更“合得来”。阮籍他真的很惨啊,他真的自由吗?真的不拘礼法吗?这些外在的都只是在掩饰他自己内心的痛苦啊!他在发泄!通过这些东西发泄!何时哭尽胸中愁,他的哭声,他的长啸,都是为他心中的不平在呐喊!为什么!还有酒,借酒消愁愁更愁,阮籍需用酒浇心中垒块,可是,不平之气貌似越浇越多啊,最后嵇康死了,一年之后,阮籍也死了。
再说说我们这次演的戏剧。其实我也可以算是一个老戏骨了(相对来说),这次演的是嵇康,付出的也挺多的,但是相对于之前几次中文剧来说,花的时间好像相对来说还更少了点,我也没怎么去揣摩人物的心思(真的)。但是我妈说我之前演的要更好了,说是更加激进了。怎么回事?大概只是因为长大了吧。
总的来说,魏晋名士们,又一次遇见你们,真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