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唱响一家亲

今天上完三年级的音乐课,内心满是满足。孩子们与我配合愈发默契,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日渐成熟。
课程从中国地图开始。我出示地图,邀请学生指出台湾的位置,以此导入新课——台湾民歌《一只鸟仔》。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别看他们年纪小,却都知道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开场,瞬间点燃了他们整节课的学习热情。
初听歌曲,感受其情绪与速度时,我问孩子们这首歌与以往所学有何不同。有的说歌词里有很多“伊都”,我借此引导他们认识“衬词”及其作用;有的留意到音符上方的点,我便顺势讲解乐音中高音组“音”的表示方法;还有的说听起来有“戏曲”的感觉,于是我引出下滑音,解释其含义与用法。在这样轻松自然的互动中,新知识被一点点挖掘出来,师生间的默契展露无遗。这些精彩的课堂生成虽未在预设之中,却来得水到渠成。
理解“仔”的含义时,孩子们展现出灵活的思维。有的说它是“宝宝”“孩子”的意思,有的认为是“小”的意思,看到他们具备这样的能力,我由衷地感到开心。
进入新课学习的关键部分,我运用科尔文音乐手势,在黑板上逐个展示“2 56∣50 0‖”的音符。科尔文音乐手势能够将抽象的音高概念具象化,通过不同的手势位置和形状,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高的变化 ,我引导他们从“5”“3”开始找准音准看着我的手势唱音符,再到完整唱出整句乐谱,孩子们的音准有了显著进步。
随后,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一群小鸟仔,模唱“哮啁啁”“哮噘噘”。有趣的歌词让他们忍不住边唱边笑,我没有制止,而是和他们一同欢笑。因为我明白,这是源自对音乐喜爱的纯真笑容,并非扰乱课堂秩序之举。
就这样我们开心地进入到节奏环节,我出示相关节奏,让他们边划对勾默数拍子,边唱“Ti ta”,为了强调休止符,我让他们在休止符出现的地方用“嘘”表示,学生掌握很快,在我示范一遍后,多数同学便能整齐地拍唱,最后一节课三二班的表现尤为出色。
为降低学习难度,增添趣味性,我在四分休止符处设置了××的节奏型,让他们边听边为歌曲拍手伴奏。这既锻炼了他们的专注力,又提升了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孩子们兴致勃勃。接着,我让他们再听歌曲,思考除了休止符处,还能在哪些地方用其他方式伴奏。我鼓励道:“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相信咱们班有不少小诸葛亮。”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沉浸在思考之中。
到了交流环节,“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好主意?”我话音刚落地轩轩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只见他双手各拿一支笔,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我就索性让他回答了,他两手拿笔在课桌边缘敲出了“××”的节奏,他竟还不好意思了。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在歌曲出现“伊都”的地方一齐像轩轩同学那样伴奏。
其他同学也不示弱,妮妮同学提议在有下滑音出现的地方点头提示这一装饰音的唱法,小语同学说在休止符地方也可以拍桌拍手,小涵同学则认为可以在“伊都”出现的地方跺脚……学生们集思广益,迸发出的创意远超我的想象。
我们依照大家的建议,反复聆听、演唱,变换不同声势为歌曲伴奏。孩子们用清脆纯真的童声,赋予这首台湾民歌别样的风情。多样的听唱形式让学生们乐此不疲,唱完后甚至有学生要求再来一遍。于是,我录制了小视频,记录下他们在音乐中成长的珍贵瞬间。最后,我给他们布置了创编第三段歌词的任务。
结课之际,我再次点题,我认真地告诉孩子们,台湾和大陆永远是一家亲,无论相隔多远,都割舍不断这份血脉相连的情谊 。我无比享受今天课堂上的这份满足,期待未来和孩子们在音乐世界里继续探索,收获更多美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