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蜀四十年:真实的刘禅
我去武侯祠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正殿汉昭烈皇帝刘备塑像旁边的,是他的孙子刘谌的塑像。而蜀汉的第二个皇帝,后主刘禅却不见踪影,空地上只有一节木桩。这其中的原因有两个说法,第一种,明蜀献王为诸葛亮刘备修缮君臣合祀祠时,认为亡国之君刘禅不宜配飨祭祀,所以就没有为他塑像。第二种,传说给刘禅塑像的时候,蜀地百姓不满亡国之君被立像祭祀,所以在修建过程中不停地推倒刘禅的塑像,久而久之朝廷就不再为他塑像,在相应的位置放了一节枯木便草草了事。这第二种说法听起来很不靠谱,反正我是不信的。只是这样编排刘禅,确实有些委屈他了。今天我们就来回顾后主刘禅治蜀四十一年的行为得失,回应那些历史上围绕蜀汉的意难平吧。
第一,刘禅虽然鲜有大的建树,却能享国40余年。他对于国政的控制力和平衡各方势力的能力,可以说是被历史检验过的。首先是刘禅对待下属相对宽厚仁慈。翻阅史料极少见到蜀汉的官员被夷三族的记载,相比曹魏的朝堂斗争、孙吴后期残暴的绞肉机统治,蜀汉已经算是后三国时代的净土了。其次,刘备入主四川时,他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局面。不仅前期荆州派和益州派官员势同水火,后期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朝廷又分裂成主和派和主战派,两边互不让步。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诸葛亮和李严、姜维和费祎的斗争,却很难看到刘禅在其中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后诸葛亮时代,刘禅调整了朝廷内的权力结构,逐渐削弱了丞相的权重。到了费祎时代,已经没有单独开府治事权。刘禅对于权力的回收是一个耐心而缓慢的过程,但他从未停止行动,也没有丧失对蜀汉的控制权。刘禅是一个少有雷霆手段的怀柔帝王,而历史往往不会记载静水流深、润物无声的好处,只能记下大开大合、泾渭分明的荣辱沉浮。
第二,在巴蜀建立的政权,有其天然的缺陷。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开头写道:自巴蜀通中国后,凡割据擅命者,不过一传再传。意思是凡是在四川建立的割据政权,多数只能传国两代。巴蜀虽能据剑门关而凭险易守,却在战略纵深上后继乏力。西有青藏高原的不毛之地,南有人力难以开发的云贵地带,蜀国所处的位置,注定了它北伐中原的难度很大,而且蜀国的常规部队只有10万,而曹魏军队数量多达50万,这两者不是一个体量级别。在冷兵器时代,作战双方的人数就能基本决定战场的格局和胜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不是没有,但那多见于小说演义里,不具有代表性。
第三,刘禅最被后世批评的,有两点,一是宠信宦官黄皓,二是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灭蜀时毫不抵抗。其实,作为少年天子,刘禅在朝中可以信任的心腹不多,承受的压力也很大,黄皓为首的宦官起到了平衡权臣的效果,实际上,他能带领皇帝饮宴游乐,荒废朝政的影响是很有限的。他对于朝局的影响比史书所渲染的要小得多。至于第二项罪名,这里面还牵扯一个历史迷案。我们来看武侯祠刘备旁边那个人,他是刘谌,蜀汉的北地王,刘备的第五子。刘谌不是太子。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刘谌心向主战派,他和刘禅不是同一主张,而太子和刘禅是同一主张,所以太子也选择跟随刘禅投降。刘禅如果选择抵抗,大概率是直接被俘,那么这时候,主战派就会顺势推举刘谌继位,刘谌很可能会变成主战派的代理人甚至傀儡,大权旁落。因为此时主战派就在蜀汉朝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刘谌也很难不被他们挟制,蜀汉政权依然会走向灭亡。这个结果肯定不是刘禅愿意看到的,既然抵抗胜算极低,且两种选择国祚都不保,那还不如直接投降,还能得以善终。
一个再励精图治的帝王,也不可能改变历史的趋势。刘备实际称帝只有两年,在这之后,刘禅守蜀近半个世纪,没有沦为傀儡,没有太大的过失,也没有过分损耗民力。虽然缺乏了一些北伐中原的志向,却在另外一个意义上减少了国力的虚耗。刘禅从这个意义上讲,已经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了。我们看待历史,要看到史书没有讲出来的话,也要透过表面去分析本质。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帝王将相不是活在评书演义里,而是活在时势所造就的复杂时代里。在后世遥看当年, 我们要用宽容理智的态度,尝试站在古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他的做法,就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