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校制度改进》第四章
李希贵在《学校制度改进》第四章中提出的“主动关心别人需求”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逻辑——从单向度管控转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柔性治理。这一原则在门卫管理中的体现,例如要求门卫不仅严格执行出入登记制度,还应主动为访客指引路线、为学生提供雨天借伞等细节服务,正是制度刚性与人性温度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
将此理念延伸至其他部门的工作规划,需要管理部门在制度设计中建立关键机制:。
1. 需求采集机制:如教学部门通过学生成长档案分析学习痛点,总务部门建立校园设施使用反馈系统,这呼应了书中强调的“客户评价视角”,即制度改进应建立在对服务对象真实需求的持续洞察之上。
2. 决策参与机制:以书中案例为参照,我们在制定教师考核制度时,可组建由学科组长、青年教师、学生代表构成的联席小组,确保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都能被倾听和平衡。这种民主参与模式能有效避免制度设计的认知盲区。
3. 容错迭代机制:正如李希贵所言“制度是发动机”,管理部门应建立制度试运行期,允许各岗位在服务实践中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提案。例如某校教务处在排课制度修订时,通过三轮年级组试点才形成最终方案,这种渐进式改进能更好兼顾规范与灵活。
这种管理思维的转变,本质上是在重构组织的价值坐标系——将“是否有利于服务对象发展”作为衡量制度优劣的首要标准。正如特殊教育学校在实践中将门卫培训为特殊学生的应急救助员,这种超越岗位说明书的责任延伸,正是打造有温度组织的生动注脚。当每个岗位都能主动感知服务链条中的需求痛点,制度就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成为推动组织进化的活水源泉。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058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