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翠竹
《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 了解井冈翠竹的特点,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
-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体会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理解井冈山精神。
-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如何将竹子与井冈山人、历史、现实巧妙联系起来,感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内涵和写作特色。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展示幽深秀美的竹海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竹子的蓬勃生机。
介绍作家袁鹰及《井冈翠竹》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画面和背景介绍,营造氛围,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活动一:竹韵悠扬——梳理文脉,勾勒翠竹之韵(12分钟)
任务1:学生浏览课文,围绕“井冈翠竹”梳理文章脉络,完成思维导图。
- 教师引导学生从竹子的外形、贡献、精神等方面进行梳理。
-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展示思维导图。
任务2:细读第2、8、12段,勾画描写井冈山竹子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诵并分析其特点。
-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 小组内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顺序、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语句特点。
- 预设:
第2段: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明确特点:①采用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②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翠竹的苍翠、荗密、挺拔。
第8段: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顶真,给人以无穷无尽之感,突出了井冈翠竹的坚贞不屈和生命力的顽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明确:引用了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干古流传的名句,使翠竹的形象熠熠生辉;诗句在这里又语义双关,明喻翠竹旺盛的生命力。
第12段: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井冈翠竹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且通过“滑下”“转入”“流进”“挤上”等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毛竹投身新时期建设的争先恐后、势不可挡的热情和干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文本的感知能力,通过分析语句,体会作者对翠竹的描写方法,为深入理解文章做准备。
(三)活动二:竹魂激荡——品悟精神,探寻井冈之魂(15分钟)
任务1:速读课文,说说文章围绕竹子写了哪些人和事?并试着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品格。
- 用“我从____读出了____(人物)的____精神风貌和品格”这一句式表述。
- 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作答。
- 教师引导学生从红军战士、老表、毛主席和朱军长、中华儿女等角度进行分析。
明确:红军战士:使用井冈翠竹制作生活用具和武器,如扁担、梭镖、竹钉阵等,展示了其在革命斗争中的聪明智慧。
老表:用竹筒给山头的红军送饭,体现了他们的忠诚和奉献。
毛主席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用竹子做的扁担挑粮食,反映了他们的领导力和革命精神。
中华儿女:被党派来开发万宝山,使用毛竹盖房、盛水做饭,运下竹子为建设祖国做材料,展示了他们的勤劳和智慧。
任务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井冈翠竹和井冈山人有哪些相似之处,理解井冈山翠竹的革命精神。
-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 教师引导学生从竹子的坚韧、顽强、奉献等特点与井冈山人的精神品质进行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和事件,体会井冈山人的精神品质,理解竹子与井冈山人的内在联系,感受井冈山精神。
(四)活动三:竹影流芳——读写融合,领略物志之芳(15分钟)
任务1:思考作者是如何将看似普通的竹子和井冈山人、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的?
- 教师引导学生从联想、象征、时空顺序等角度进行思考。
-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从眼前的井冈山竹子联想到井冈山人民,从毛竹实际的贡献联想到毛竹精神,内部既包含了时间顺序,即从井冈翠竹当年的业绩写到今日所建立的功勋;又包含了空间顺序,从摹写井冈山的毛竹到展望下山后走向全国的毛竹,象征着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必将代代相传,传遍全国。在每一处描写的内部,都先从竹写起,进而以竹喻人,以丰富的联想,诚挚的感情,赋予毛竹深邃的象征意义,最终达到竹就是人,人就是竹的浑然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 方法小结:托物言志……
开头→引物→状物(形、神)→言志→总结
任务2:小试牛刀:选择蜡烛、蜜蜂、红杜鹃、梅花、荷花、小草等事物中的一个,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的文字(80字左右),寄托自己的某种情志。
-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 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文章内容,总结井冈翠竹的特点和象征意义,强调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强化情感体验。
(六)作业布置(2分钟)
必做:选择蜡烛、蜜蜂、红杜鹃、梅花、荷花、小草等事物中的一个,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寄托自己的某种情志。
选做:课外阅读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朱德《井冈山(六首)》,陈毅《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古口占》等,加深自己对井冈山革命传统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包含竹海图片、课文相关视频等。
相关文学作品及资料。
六、教学板书设计
(一)主板书
表格
井冈翠竹 外形: 郁郁苍苍 修直挺拔 密密麻麻 亭亭玉立
贡献:革命时期——生活用具、武器 新时期——建设材料
精神:坚贞不屈 生命力顽强 无私奉献
象征:井冈山人 中国人民 革命精神
(二)副板书
重点语句分析
写作手法:排比、比喻、拟人、顶真、引用、托物言志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