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专题二》
二:学习丶思考与探索
一次听天津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志明先生聊继承与创新的话题,他说,不继承如无根之木,不发展是不流之水。这个说法对我启发极大。
我自2010年开始研究将水彩画的色彩降调与灰色调的尝试。汲取音乐的调式,利用古典油画的罩染与色层叠加之法使画面实现降低明度的灰色调。一是使画面呈现油画的色彩调式:二是避免画面中的国画画论所不屑的艳、俗、媚、荒、草、怪与火气。这个阶段的代表作是”雾锁会泽“与”田野“系列。



后来在写生中尝试了“点、线、面”的应用。代表作有“骄阳”、“远眺”、“山歌 ”、“通往海边的路”和《远眺青岛崂山》等。





2017年参照中国画山水画中有一种技法叫“积墨”。我将““积墨法”变为“积色法”。2018年参加“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展”中的《翻耕过的土地(摩洛哥之旅)》和《太行山上》都是这一路技法的尝试。《翻耕过的土地》在画面归纳上也汲取了版画的归纳法。



2018年在浙江的松阳也做了无边线的色块衔接的实验。

这些年在河北太行山写生也参照了中国画与书法的用笔,坚持用笔肯定,绘制了“太行之光”和“官岭村老屋”一些写生作品。


我感到:中国画论应该是中国的画家的绘画理论,而不是单一的画中国画的理论。因此,我也时时注意到一些水彩画中可以体现中国画笔墨的一些地方。代表作有:“巾帼骑手”、“藏民牧马图”、“留学归来的女学生”以及2023年的“苍山洱海”。




艺术语言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材料的介入。在研究画面效果的同时我也注意到材料的因素。如使用水彩画特有的阿拉伯胶的透明性,在已经干燥的水彩画上进行类似古典油画的罩染,使得画面有一种深邃厚重的渐变图层。如在太行山画的石板岩小院与广东的南澳桥。


人到七十,随心所欲。退休后,离开了课堂,进入了一个人画画的自由天地,我像一个好奇的孩子,在繁多的美术样式和形式语言中东张西望,这么画画,那么试试,力图有些新的改变和进步,却也不亦乐乎。真的,既是闲云野鹤,何不来一场自由自在的旅行呢?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