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后土

周同宾《皇天后土》封面文字:俺是农民。删了一些题外话,为了节省篇幅。换了一些人名地名,为了免惹麻烦。改了一些过于粗鄙的词语,为了不致污人眼目。其他,全系实录。顾不得艺术经营了——自信即便不经营,亦有艺术在。

《皇天后土》封面

费尽周章,终于借到了周同宾的散文集《皇天后土》。这本《皇天后土》是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类获奖作品,共三十万字,分“悠悠岁月”“茫茫大地”“芸芸众生”三部分,由九十九位农民口述他们或身边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家长里短,生计遭际,内心苦楚……

这些农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村干部,有普通群众,有的健谈,喜笑怒骂,谈笑风生;有的木讷,但听说作家要写自己,也敞开心扉,娓娓道来,用南阳的方言土语,叙述婚丧嫁娶,夫妻婆媳母女父子关系,农村两大难:宅基地和计划生育,发家致富带来的困惑,长期受穷受欺带来的身心折磨。

初读有些沉重,一次只能读三两个人物,就压得喘不过气,后来慢慢习惯,可以一口气读七八个人物。这么熟悉的语言表达,乡土气息浓郁,我能想象到他们叙述时的语气语调重音和皱紧的眉头或者毫不掩饰的爽朗的大笑。很多篇目中,收集了民谣顺口溜,一篇《扫坑》,写民间祈雨的过程,妇女们烧香磕头,嘴里唱着歌谣:青龙行云,白龙下雨。一阵四指,三阵透底……白面蒸馍,大肉上供,磕头烧香,你老享用……扫坑时,妇女也念歌:扫日头,扫月亮,扫到龙王大门上。扫来雨,扫来风,不出三天下满坑;三天里头要不下,十个寡妇都改嫁……——扫坑的只能是寡妇。祈雨完成,还愿时要唱四句:天赐甘霖,泽被万民。五谷丰稔,感谢天恩……

作家使用的某些字眼,让我叹服他对文字的琢磨功夫。他采访一个万元户,万元户说“我的钱可不啬啊”,我哑然失笑。我们本地方言,批评某些人小气,会说“这个人钱真chai”,我一直以为应该写成“涩”,周同宾写成“啬”,我一下子醒悟,真准确,吝啬本啬啊,当地方言就是把se读作shai,比如“颜色”的“色”。有一篇文章的标题《雷殛》,一个人口述暴雨天气雷电击中瓜庵,“一声炸雷,喀喀嚓嚓,噫,像天塌地陷。我趴那不敢起来。后来,就不扯闪了,不打雷了。一会儿,风停了,雨住了,天上出了星星,回到瓜庵,闻见一股腥气,见瓜庵上烧了个窟窿,碗口那么大。我想,一定是雷把熊二旦的鬼魂殛了。”“雷殛”两个字也颠覆了我“雷击”认知,“雷击”是陈述现象,但“雷殛”则直接告诉我们结果,雷电致死。

有些作家笔下,农民形象单一,要么纯朴得近乎愚钝,要么狡黠得无孔不入,可周同宾笔下,他们是鲜活真实的,尽管文化程度不高,可他们对生活境遇的感受切实而深刻,如穷人对自我境遇的哀叹,对不公的控诉,他们看透了很多问题,只是平常少有人倾听,积压在心头,现在有作家躬身来访,正好趁此表露心迹,一吐为快。

周同宾这种朴实的文风很合我口味,我自己是不擅长细腻表达的,也不太喜欢细密的文字,他这种简单而真切的风格让人舒服。我也不喜欢一个人故弄悬玄,去年读贾平凹的《秦岭记》,读到莫名其妙,实在不知所云,读完有点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手艺人的自述,他们是乡村里的艺术家,因为家族传承,因为一份热爱,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他们的艺术感受能力深刻而独到,比如写石匠的《雕龙》,写木匠的《木匠》,写戏剧演员贾长祥(外号贾妮)的《旦角》,《塑神》的画匠,刻碑的《阉猪》的劁猪匠,喂牛的来篇《牛事》,靠驴子搞运输发家致富的来篇《老驴》,喜爱花草的来篇《花事》,每个人物都各具特色,作者只作记录,并不打断询问,一任人物讲下扎。

前些年就有人批评纯粹的宏大叙事,关注的多是风云人物,而周同宾着眼于小人物的生活,正是他关爱农民不忘初心的体现,可惜知道他作品的读者不多,喜欢阅读乡土作品的人更少,但我坚信,这么纯朴善良的人和书,历史一定会记住他。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082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