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爆》:“人定胜天”和个人英雄主义——中国式灾难片的“死局”

作为类型片里的重要组成,灾难片仅仅是展现灾难来临时人类的求生过程吗?又或是从“人定胜天”的思维定式出发,塑造出救世主一般的超级英雄吗?

显然不是,灾难片不仅需要体现天灾的可怕力量,还应该从人性的阴暗面着手,描绘人性的险恶。因为人性的灾难可能才是文明的最终毁灭者。

纵观影史经典的灾难片,《泰坦尼克号》《釜山行》《2012》《后天》等电影,都或多或少展现了灾难当头人性的扭曲与挣扎。

只可惜,中国式灾难片却总是被某些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把持,只能把矛头指向自然之力,非要弄成以一己之力去对抗自然界的“科幻片”。

其实,这样的电影应该叫做动作片或者冒险片,又或者是统称为超级英雄电影。

电影《峰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影片结尾通过影像资料展现了铁道兵在和平年代里的牺牲与奉献。

经历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铁道兵,承担了修建中国铁路大动脉以及各种公路、机场等公共设施的工程。

他们是和平年代伤亡最大的部队。成昆铁路、襄渝铁路等工程项目,平均每一公里牺牲一个铁道兵。

这些真实的记载和影像让观众在感动之余多了许多对铁道兵的敬意。

这部电影讲的虽然是现代基建人艰苦卓绝的开山修路事迹,但通过一对父子的和解与协作,也展现了老一代铁道兵与现代基建人的精神传承。

这个故事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具体的操作太肤浅,太套路。

父子之间的隔阂还是源自于对家庭的不管不顾。父亲忙于铁道兵的事业,无暇顾及家庭,母亲重病,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在送母亲去医院的路上不幸落水,母亲溺水身亡,这成了儿子一生挥之不去的阴霾。

他既有对母亲的亏欠,也有对父亲的怨恨,更多的还是自责和逃避现实。他惧怕落水,也因此在寻找出路的最后时刻选择了放弃。

父亲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怨恨他,儿子也渐渐明白了父亲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要责任。

父子的和解终究还是如此“顺其自然”,而儿子踩着父亲登上悬崖的那一刻,父亲坠落悬崖,铁道兵和基建人完成了这责任和精神上的传承。

只是这一切都显得如此刻意和虚假。

我能相信从小就练习徒手攀岩的人可以在大雨滂沱的悬崖峭壁飞檐走壁,也能相信铁道兵会选择牺牲自我保家卫民。

可我不能相信的是体力耗尽的人可以一跃而下,去成龙附体一般,抓住直升机的起落架。也无法相信如此多的专家、精英,只能等待主角提供一个既不用炸隧道,也能保护村民安全的两全方法。

这就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极致呈现。

其实,在影片逐渐划分为两条叙事线的时候,我还是很认可这种化大为小,把大灾大难转化为更具体更真实的危险危害的叙事方法。

两条故事线一条是总体救灾减灾方案的落实,另一条是主角父子雄兵的勇闯“地下城”。

两条故事线相互交织,远比单纯讲一个故事要丰富有趣的多。

只可惜两条线都毁在了主角光环过重上,一条是忙活半天还要等主角提供最终最好的方案,另一条则是又臭又长的父子亲情故事。

两条线相交于主角超级英雄一般的个人表演以及父亲的英勇就义。

整个故事没有主角就推动不下去,其他所有人都在为主角的塑造服务。

可事实上,主角这样的人物是最脸谱化、刻板化的正面形象,完全没有让形象更加饱满多样的可能性。

无论是地下的脱险之旅还是地上的爆破方案,整个故事都没有遇到什么人性上的对抗与碰撞。

总指挥一顿慷慨激昂的讲话让建筑工人们放弃了拒绝炸隧道的想法。

想来这也是他们奋战十年,即将大功告成的漫长事业,任谁也不愿最后功亏一篑。

本着中国式救援“人定胜天”的法则,主角的方案不仅可以保住隧道,还能保护村子不受山体滑坡的侵害,而且成功率比炸隧道高出几十个百分比。

剩下的问题仅仅是主角发挥自己的“超能力”,把炸弹放在指定位置就可以了。

结尾也是顺理成章,隧道安全,村子安全,主角和女友安全,只有主角的父亲不得不用“牺牲”来完成精神传承和凸显主题的意义。

这是一部本该更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电影,如今却只有对铁道兵的敬意和感谢长留心间。

中国式灾难片何时才能打破传统叙事困局,瞄准人性更深处的“灾难与毁灭”,也许才能让这个类型的电影重现生机,永续发展。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090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