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03.28春分九日//永遇乐·登西安古城墙怀古//春分·春景·春意(九)

题记:箭垛巍巍,远接大荒,秦川依旧,城锁苍茫。风烟千载,迷离残角,云树四围,低垂夕阳。王气已随,流水去尽,城楼空对,暮山水长。今人谁解,兴亡古事,漫指垣苔,诉说汉唐。

永遇乐·登西安古城墙怀古
百雉盘空,四围横黛,雄堞如铁。 箭垛吞云,旌旗卷日,曾护秦时月。 谯楼鼓寂,垣苔篆老,几度边声呜咽。漫登临、苍茫满目,恍听汉唐风烈。
兴亡过眼,繁华流水,剩有残碑题碣。 渭水东流,终南西峙,依旧霜天阔。 劫灰飞尽,斜阳影里,谁记昔年豪杰? 凭栏久、昏鸦数点,暮笳渐彻。

墙的辩证法——西安古城墙上的文明褶皱
城墙横亘在那里,像一道文明的疤痕。我踩着六百年的砖石拾级而上,每一级台阶都硌着现代人的脚掌。城墙上的风是古老的,夹杂着箭矢的呼啸与戍卒的咳嗽,却在撞上游客的防晒衣后碎成了呜咽。
一、砖缝里的时间
手指抚过城墙的接缝处,石灰与糯米汁的混合物早已板结成化石。明代工匠的指纹还留在砖坯上,与今日游客的指纹重叠,构成一种诡异的时空交错。考古学家说这些城砖来自洪武年间的"物勒工名"制度,每块砖都刻着工匠姓名,以便追责。而今这些名字在风雨中模糊成一片,倒像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再精密的问责制度,终究敌不过时间的腐蚀。
转角处遇见一位白发老者,他正用放大镜仔细端详砖面。"这块砖的土质来自咸阳,"他突然开口,"烧制时火候不够,所以颜色发红。"见我诧异,他掏出一沓发黄的照片: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拆下城墙砖去建工厂,裸露的夯土层像被剥皮的伤口。
二、箭垛间的目光
南门箭垛前挤满拍照的游客。年轻女孩摆出拉弓射箭的姿势,男朋友的手机镜头却总对不准夕阳的角度。他们不知道,这个垛口在崇祯十六年曾架设过红衣大炮,守城士兵在这里目睹李自成的骑兵卷起遮天蔽日的尘土。
导游的喇叭声刺破空气:"现在我们看到的瓮城设计,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声音在弧形城墙间碰撞出空洞的回响。几个中学生用手机查询着"瓮城"词条,屏幕冷光映着他们茫然的脸——教科书上的铅字终究不如游戏里的虚拟战场来得真切。
三、马道上的脚印
顺着马道斜坡下行,青砖表面被磨出光滑的凹痕。这些凹陷里盛过戍边将士的汗水,盛过商旅驼队的铃声,如今盛着矿泉水瓶的塑料反光。清洁工老李告诉我,他每天要扫三遍马道:"最烦人的是口香糖,粘在砖缝里像块牛皮癣。"
忽然注意到内墙根处有片菜地,莴笋叶子在墙影里泛着青。"那是下岗工人老张种的,"老李解释,"他说这土肥,明朝的土。"我们相视一笑,六百年的军事屏障,最终滋养了几棵青菜。
暮色中的城墙开始亮灯,LED光带勾勒出垛口的锯齿。这场景像极了一幅被PS过的历史课本插图,古老轮廓与现代光影达成某种荒诞的和解。下城时经过文创商店,货架上摆着"城墙巧克力",包装纸上印着缩小的城门图案。收银员热情推荐:"可以买回去当伴手礼,保质期一年。"
城墙依然矗立,但构成它的早已不是当年的砖石。那些被替换的城砖、被重铺的路面、被安装的射灯,让这道围墙成为不断自我更新的忒修斯之船。我们登上的是真实的古迹,还是集体记忆的实体化投影?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被磨圆的砖角里——当无数当代鞋底碾过古代路面,时间便在这种摩擦中显形。
2025.03.28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108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