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最大的内耗,就是喜欢和“差生”较劲!

经常有老师这样问我:“小智老师,当初中班主任太辛苦了,特别是面对初二的学生,但我总觉得你精力很旺盛,气色也很好,也不怎么生气,有什么秘诀吗?”放过“差生”,停止内耗,不和他们较劲!几乎每次我都是这样回答他们。教师内耗的根源:学生差异与期望落差🤔为什么其他同学都能完成作业,而你却不能?🤔为什么其他同学都在记笔记,而你却在发呆?🤔为什么其他同学早读就能记住单词,而你却记不住?🤔为什么进校时基础相当,现在差距却越来越大?

01“差生”也有伪命题

不管怎么分班,哪怕是您把最好的学生放在一个班,都会出现所谓的“差生”,因为有比较就会有伤害。我们眼中的“差生”,无非就是在班上成绩靠后,行为习惯相对差的学生。而我们老师,往往会把提分的期望寄托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勤奋努力,能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不仅仅老师如此,家长也会随着孩子所在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认知,即使自己的娃曾经在小学时是班里的佼佼者。正因为老师经常把“宝”压在这些“差生”身上,所以大部分的时间老师会因为这些学生的“不思进取”而变得焦虑,会一次次地把这些学生叫去办公室,会整天整天地盯着这些学生不放,恨不得装个监控在他们的身上,随时随地掌控他们的行踪。老师们,放过自己,也放过您所谓的“差生”吧,他们也许在班上不怎么样,但在全校来说,不至于垫底,在全县来说,兴许还算得上佼佼者呢。如果您总是揪着他们不放,真把他们当成“差生”的话,他们只会愈来愈差了。

02教育不是较劲,而是与春天同行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需要耐心等待。静心教育,静待花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作为教师,作为灵魂热土的耕耘者,无论我们分配到哪一片土地,我们都应该秉承教育的初心,莫问前程,但行好事,将心比心,用心耕耘,静待花开。如果土地不沃,那就放平心态,少收一些也行。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放下自己该放下的,不有太多的执念。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育是等待的艺术,要留足灵魂发育的时间。"当我们放下改造者的执念,那些"格格不入"的存在,终将在属于他们的季节抽芽。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园丁,而是与春天同行的旅人。或许当我们学会接纳教育中的"未完成性",才能真正见证生命的千百种绽放姿态。

01“差生”不是问题,焦虑才是

教育是一场修行,修的是学生,更是自己,别当教育苦行僧。对待“差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把他看顺眼!教育孩子不单单是老师的工作,也同时是家长的责任。既然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就别一个人我行我素。理解“差生”的不易,因为他们只是相对那些早发芽的种子来说偏晚了一些,或者是他们本身生长的土壤就不够肥,他们也想上进。他们也曾羡慕于那些手持奖状的光芒,只不过,他们的个子矮了一些,也知道往前就会被光照到,但由于前面太过拥挤,无奈干着急。在成绩上,他们从不会将责任推脱于您,他们只求您原谅他们的不完美。教育心理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早有启示:当我们用"麻烦制造者"的滤镜看待学生,终将在自我预设的剧本里耗尽热情。那些我们定义的"坏习惯",也许只是未被破译的生命密码,我们不妨试着走出差生困局,给彼此的心灵得以松绑。① 请停止您一次次在本周的考核表上用红笔圈注"重点关注对象"之举,试着把评语本翻到空白页。② 看见"不完美"背后的生长轨迹:那个总迟到的女孩,或许是因为父母都忙于工地,总要多花一些时间去照顾年幼的小弟。③ 建立非功利性对话:课间十分钟不谈作业,聊聊他们有些什么兴趣。④ 调整评价坐标系:比起名次进步10位,先庆祝连续三天没有落下的课堂笔记。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有着良好关系的基础上的,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之上。

所谓的“差生”,永远不可能被“消灭”,宽容而不纵容,关注而不较劲,才是老师最应该有的态度。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113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