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联合教研活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下午好,我是××。听完五位老师的展示课和专家点评,我收获颇丰。下面我从整体上来谈一下我的感受:
五位老师的展示课紧扣“任务驱动,学为中心”这一实践主题,都创设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然后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抓手,引领学生走近文字,赏析语段,在适当搭建学习支架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感受、领悟文本内心美的目标。
五位老师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活动方式为我们呈上一堂堂美的盛宴。在《邓稼先》课堂上,白老师通过聚焦拍摄镜头,师生领略到邓稼先高尚品格之美;在《安塞腰鼓个》的课堂上,周老师通过撰写解说词这一活动,我们不仅感受到腰鼓的磅礴气势之美,还理解了腰鼓人身上所彰显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之美;在《黄河颂》课堂上,李小苗老师通过朗诵繁读,我们可更深刻感受黄河所象征的中华民族伟大坚强之美;在《桃花源记》课堂上,李圆老师通过“经典永流传”采风活动,带领我们又一次进入环境与人文皆美的桃花源;在《卖炭翁》课堂上,常老师通过“给予援助,调查真相”这一活动,引导我们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人文关怀之美。
当然,听完之后,我也有一点疑问,那就是创设情境时,如何保证情境创设的完整性?我个人觉得,周云老师的这个情境创设就比较完整,周老师的课堂形成了“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成果展示”的完整闭环,学生在课堂尾声通过解说词展示,既完成了语言实践,又实现了审美体验的内化。而"邓稼先微视频拍摄"和"黄河颂朗诵展演"两个案例,若能在课堂收束环节增加成果展示或反思评价环节,将更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例如在邓稼先课例中,可以设计"微视频脚本互评"环节,在黄河颂课例中设置"朗诵视频初剪展示",这样既能回应导入情境,又能通过形成性评价深化学习效果。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