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社图》(下)
下一段:颂fo

在山脚下,用石块围成了一个平台。
平台上供奉着文殊菩萨像。

文殊菩萨手持莲花,坐在莲花宝座上,法相庄严。
狮子是他的标志性坐骑,脚踩莲花,代表着已经脱离尘世烦恼,走入清静境界。

画面中,正对着文殊菩萨跪拜诵经的,是昙常。
我们都知道唐僧“唐三藏”,那么是哪“三藏”呢?
就是佛教经典的三大组成部分:“经、律、论”。
这位昙常就是精通“律学”的高僧大德,他还参与了佛经翻译的工作。
正面面对观者的,是道昺(bǐng)。
道昺是佛教净土zong的早期的重要传播者。
背对着观者的,是周续之。
东晋时有“浔阳三隐”,指的是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三位隐士。
周续之很有学识,在儒释道三方面都很精通,曾作为慧远的门徒参与了和戴逵的佛学论战。
《晋书》中称赞他们:“弃荣华如脱屣,甘藜藿而修心,斯可谓志士矣。”
再往前。

这是两位梵僧,应为佛驮跋陀罗、佛驮耶舍。
这两位高僧来到中国以后,各自在南北方翻译经书,奠定了汉传fo教的基础。
梁启超就曾经评价说:“觉贤(佛驮跋陀罗)之《华严》开中国佛教哲学之新境;耶舍之《四分律》立僧团制度之根基。”

莲花池和鹿。
池塘前的两个小石台上铺着垫子,暗示有人经常来这里静坐修行。

与前一段的舒朗相对应,这段人物众多。

一童仆正蹲在地上接水,一看就是为了煮茶。
自然形成的水道,流动变化的水纹,散落生长的几株花草,无不充满了天然野趣。

三个仆人正在煮茶。所用的炉子上面都有莲花造型。

僧俗贤人们围坐在一起校对经书,自右侧开始,分别是刘遗民、张诠、僧叡、慧持、慧永。
其中,刘遗民是前面提到的“浔阳三隐”之一。
张诠出身于东晋士族家庭,因不满当时的官僚fu败,弃官归隐,终生不娶,潜心学fo。
僧叡是鸠摩罗什的弟子,主要专注于fo经的翻译工作,是汉传佛教早期的译经大师。
慧持是慧远的弟弟,常年讲经说法,促进佛教的传播,与慧远并称“庐山二慧”。
慧永是慧远的同门,曾创建西林寺,僧俗弟子众多。传说因感动老虎前来护法,被人称作“伏虎禅师”。
这个场景体现了僧俗共修,解行并重的理念。
最后一段:

这部分怪石嶙峋,厚重繁密。
画家将地面作留白,上方云雾弥漫,与山石形成了对比。
右侧山间:

两人正在执杖穿行。
左侧林间的石台上铺着一个小垫子,可见处处能修行。

洞窟内,一高僧盘坐在榻上,正在为众人讲经说法。
这位坐在榻上的僧人名叫道生,是鸠摩罗什的弟子。
你看,听他讲经的人神态都很有意思:有的蹙眉叹息,有的低头合掌不语,有的挠头表示不解,有的干脆转过身去不屑一顾……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道生提出的“顿悟成fo”,“一阐提人皆得成fo”等观点曾引起fo教界的轩然大波,还一度被作为异端逐出道场。
后来,他的观点得到承认,道生重新被奉为高僧大德。
这段表现的正是众人对他的观点表示迷惑甚至反对的场景。
这个矛盾冲突的场面,与周围略显厚重压抑的环境,在氛围上很吻合。
另:听讲者分别是雷次宗、道敬、昙诜。
其中,合掌低头者为道敬。
道敬是王羲之的曾孙,他放弃了世家大族的身份,在东林寺修行,是贵族修行者的代表。
手持羽扇,背过身去的,是雷次宗。
雷次宗精通儒学,是士大夫阶层儒、释共修的代表人物。
右侧低头蹙眉者为昙诜。
昙诜是慧远的嫡传弟子,博学多才,经常为众人讲经。
画面的最后还有一个人:

这位正在水中悠闲洗脚的,名叫张野。
张野是士族出身,家族世代为官。他本人也曾经出仕,后来归隐山林,潜心修fo。
经过前一段的矛盾冲突。画面在结尾处重归野逸宁静。
纵观整个画面,无论是人物安排,还是景致布局,都是起伏跌、富有节奏的,同时又统一在野趣超逸的氛围之中。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121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