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楚辞·天问(四十一)

昨天我们讲到,伊尹以烹制“天鹅羹”为例,进一步阐述治国理念,他将烹饪之道的微观操作与治国之道的宏观框架相结合,将烹饪过程升华为治国哲学。

伊尹强调:“治大国若烹小鲜,火候最重要,水质最关键,五味要调全。”而“火候”对应战略时机,“五味调全”象征势力平衡,“鼎器”暗喻国家机器运转。

伊尹通过分析食材特性,引申出治国需因地制宜;通过“鼎中多次沸腾,多次变化”的烹饪过程,比喻政治改革需循序渐进;更以“咸而不涩”“酸而不浓”等调味原则,暗示施政要避免极端,追求适度。

接下来,伊尹又提出争夺天下与治理天下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在阶级处理上,针对不同阶级的特点,管理奴隶主与奴隶也不能只用一种制度。

伊尹出身奴隶阶层,深谙底层疾苦,因此主张“宽民”政策,提出“安民者安天下”的核心思想。他反对将奴隶等同于牲畜的残暴制度,他既要求奴隶主遵循尧舜之道、施行仁政,又通过政策调整改善奴隶待遇。

尤其是在殉葬制度上,他主张废除这种人殉制度,这种对生命权的尊重既体现了“仁政”理念,也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为伊尹深知保护劳动力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与当时农业社会对人口资源的需求密切相关。

同时,他将道德教化融入政策,如劝诫君主“宽厚仁慈为本”,通过伦理约束缓解阶级对立。而伊尹“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观点,更是突破了奴隶社会君主专制的传统观念,为建立更合理的社会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就是伊尹首创的“五味调和”与“火候论”,他的这些比喻并非孤立,而是植根于夏商之际的社会变革。作为奴隶出身的政治家,他通过烹饪这一底层技能向商汤进言,打破了贵族垄断议政的传统。它不仅是中华烹饪理论的奠基思想,更被他巧妙地转化为治国方略,成为商汤王朝兴盛的关键。后世道家将这一理念发展为“无为而治”,法家则吸收其“调和”思想融入律法体系。

至此,伊尹的一番言论说得商汤心悦诚服,他们二人相谈甚欢,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商汤意识到,伊尹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更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商汤对伊尹的才能大为赞赏,于是决定重用他,并破格任命他为右相,辅佐自己治理国家。这也打破了夏商时期“世卿世禄”的阶级壁垒。

伊尹也不负众望,他辅佐商汤推行仁政,最终帮助商汤建立了强大的商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之一。

伊尹与商汤的相遇相知,是古代贤臣遇明君的典范。通过两人思想的高度碰撞,伊尹最终以厨艺为媒介,将治国之道融入饮食哲学,成功说服商汤重用自己,共同开启灭夏兴商的大业。

那么,伊尹是如何辅佐商汤覆灭夏朝,最终建立强大的商朝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124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