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齐魏伐赵:纵横家公孙衍与张仪(前332)
周纪0059
原文:
三十七年
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以败从约。赵肃侯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赵人决河水以灌齐、魏之师,齐、魏之师乃去。
齐王伐燕,取十城,已而复归之。
解读:
在赵国的倡导下,六国终于缔结合纵盟约,形成共同抗秦的联合阵线。为瓦解这一威胁,秦惠文王采取了分化策略,命犀首公孙衍胁迫齐、魏联兵伐赵,意图破坏新生的合纵联盟。
地理位置上身处抗秦前线的魏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听从秦国的安排,调转矛头,与齐国一起,将兵锋指向同为三晋的赵国。
当时,张仪已经入秦,但秦国最有权势的人物是公孙衍。公孙衍本是魏国阴晋人,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后急于建立功业,便提出一条借力打力的计策,令齐、魏与赵国兵戎相见。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赵肃侯措手不及。合纵盟书墨迹未干,齐、魏两国便背弃盟誓大举来犯。盛怒之下,赵肃侯严词斥责纵约长苏秦失职。惊惶的苏秦为避锋芒,主动请缨出使燕国,临行前立誓要促成燕国伐齐,以雪赵国之耻。随着这位合纵策士的仓皇离去,本就脆弱的六国盟约旋即瓦解。
张仪凭借苏秦的暗中相助来到秦国,有了用武之地,对苏秦深怀感激,不愿破坏他苦心经营的事业,但张仪遇上了竞争对手公孙衍。公孙衍和张仪都是魏国人,同样是智谋过人的纵横家,同样渴求权力、地位与名望,两人在秦惠文王面前明争暗斗。这条瓦解合纵的计策相当高明,不仅让秦惠文王对公孙衍更为器重,而且间接打击了苏秦,令张仪心中很是不快。在随后数年间,张仪将施展手段,将公孙衍排挤出秦国。公孙衍一怒之下回到魏国,继续与张仪作对。
孟子与这两位纵横家同处一个时代,对他们十分了解。有一次,学生景春和他在一起,闲聊中谈到了公孙衍和张仪。
景春问孟子:“老师您看,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无不胆战心惊,他们能安生,天下就都太平了。”
孟子不以为然,说道:“这样哪里能算得上大丈夫?他们专门事奉权贵,行的是妾妇之道,把顺从作为最高原则。”随后大谈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段对话载于《孟子•滕文公下》。姑且不论孟子对二人的评价公允与否,从景春话语间流露出的艳羡之情和近乎仰望的姿态,已足以说明公孙衍、张仪在战国政坛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言归正传,回到齐、魏进攻赵国的战事中来。
当年晋阳之役的一幕戏剧般地重现,危急关头,赵国用水攻之策再次化险为夷。赵人掘开黄河堤岸,水淹齐魏联军,迫使对方仓皇撤退。
齐国不甘心无功而返,乘伐赵之机,顺势攻占燕国十城,但为维系战略平衡,不久又将所夺城池悉数奉还。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