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细读记事02:细碎辗转处方见真功夫
百二十回本中最长的一章是此处要讨论的第二十四回。除这回之外,其他章节最长的也不过一十二页,而这回足足二十页。这回文字每件事都交代的很清楚,重要的不光是清楚,很多时细碎的地方,细到人的情感转变。可以看出,施耐庵不仅在写男性的英雄豪气肝胆上铺排利落,而且在男女情感转圜、计谋索事情也是笔锋老到。或许,这就是才子,在每部每回都仔细想过,胸有成竹之后才能通篇筹备写就,
分析这回文段,其实总共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武二与武大相遇,然后与潘金莲之间的叔嫂关系由亲昵到断裂。在最后武松上东京前,提到“篱牢犬不入”,两人的关系再无转圜。第二件事,西门庆在偶遇潘金莲之后,辗转反侧,王婆与之计较,提到了五件事、十分光,后面在精心算计下,促成了西门庆与潘金莲的这段“好事”。
关于这回文字,虽然是在看《水浒传》,以豪气干云为主的男性化主题小说,但也请,就这回文字,稍微带一些金陵笑笑生《金瓶梅》的角度,或者带一点《我不是潘金莲》电影的角度,来看一下在北宋徽宗时期,作为底层女性(婢女)潘金莲的命运。当时的社会关系已经很难处理。宋朝朝廷在经过太祖太宗的抑武崇文,统一南北;真宗仁宗的励精图治,呈现半个世纪多的盛世;英宗神宗屡次对幽州和西北的多次用兵;再到哲宗想通过变法重振国运,然后两次的改变,却让整个朝廷系统更加疲态尽显。等到了徽宗的时候,初期想通过调和新旧党争维持统治,但最后迫于形势选择了新党派,但是在这段时间新旧党争完全撕裂了宋徽宗期间的统治政策。在新派势力不断扩大,制定了很多不利民生的政策比如船只税、稻田务,造成了农民起义的诱因,这些在《水浒传》中多有体现。更不用说著名的“花石纲”和“生辰纲”,“花石纲”造成两浙地区的方腊起义,宋朝的港口贸易主要在浙江福建,海上的香料贸易和奇花异石都依赖于这一片区域的稳定统治。而梁中书所在的大名府,是抗击金朝的守卫边疆的前线军政重地,以后面的河北山东等地为支撑。而这回故事的发生地——阳谷县,乃是在山东、河北、河南的交界地,也是前面提到的稻田务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在此背景下,再看整体的叙事。
这回虽然是在武松的整体九回纪事上,但主角却不是武松。如果把武松从整件事情中剔除。第一部分的主角是潘金莲和武大,武松像是个夫妻两人关系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一个必然变量。就算没有武松,潘金莲还是遇到西门庆还是上官庆这样的俊俏浪子,使尽一切手段让潘金莲就范。潘金莲和武大她们两个的关系都必然破裂,不会有好的结局。只是因为武松的出现,让这份情感提前发酵了。第二部分的主角完全是西门庆和王婆,西门庆爱奸,王婆爱财,两人各取所需。一步一步算计,让整件事情发展如王婆所料,引潘金莲心甘情愿掉入彀中。
在我知道的涉及中国古代女子状况的历史研究的书籍中,写的最好的是美国人史景迁的《王氏之死》,但其中的王氏业已经是清朝时期。从本书的叙述中,简单来看一下潘金莲的入场。
潘金莲,清河县中大户人家的使女,关于“使女”,看过以北宋仁宗时期为背景的《知否》电视剧的应该知道,主要是指跟随在女主人身边的主事婢女,比普通女仆的地位稍微高一些。因为男主人要“缠她”,不同意,告知女主人,没有依从。而后遭男主人记恨,文中说是宁可倒赔嫁妆,嫁与武大郎。这里我们需要揣摩一下,有身份的婢女,有主人婆护着没有与男主人通房,怎么会无缘无故下嫁给一个什么模样都不如的武大郎呢?这里定然是设计栽赃,让主人婆不得不同意。宋代的婢女是奴籍,这种下嫁有没有可能去掉奴籍呢?答案是肯定没有。那么奴籍的文契会在谁手里呢?必然是在武大郎手里。不然在清河县居住不下去,潘金莲也没有逃跑,就算搬家到了阳谷县,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潘金莲也没有逃跑,依然跟着一个心底里万分不如意的武大郎生活。因为当时实行的是“保甲制”,到别处落脚生活,没有正当身份,是要被遣返的。这段理由出自于“智取生辰纲”之后,济州府何清发现晁盖踪迹。女性正当离婚,只能取自于男方的一纸休书,到官府登记,才能结束婚姻关系。奴籍/婢女在宋代是没有自由可言的。
回头再看这一回的第一部分。潘金莲对于打虎英雄、本县都头武松,开始是着着实实又爱又敬,有那三十九声“叔叔”为证。两人的关系转变,是在潘金莲借酒挑拨武松的时候,说“你若是有心,吃我半盏儿残酒”。这里的“你”字,是表明双方身份平等,潘金莲不是嫂嫂也不是奴婢,武松不是都头也不是叔叔。就算在现在,在一个场景下,女性喝了一杯水,另一个男性用同一个杯子喝水,也被视为极其暧昧的举动,除非两人关系不同一般,或者是情侣关系,断然不会有同种举动。而在宋代,在当时朱程理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叔嫂关系中,这种举动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武松拒绝了,并且严厉斥责了潘金莲,且看这段话”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羞耻,为此等的勾当。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再来休要恁地”。这一年,武松二十五岁,潘金莲二十二岁。古代人十六岁便算成年。以此为转折,前面相近相亲的叔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防备嫂嫂败坏风俗的世俗护卫者武松,和嫌弃武松一个莫名出现、插手“家事”的女主人。这一部分,前面人物关系交代的简短、清楚,潘金莲对于武松的心思,缓缓地一点一点转变。这里其实要省视一下潘金莲的日常:基本都在家中坐,鲜少出去,做饭、针线,与邻居女性交往。房子,与其说是安身立命所在,不如说是篱笆,“篱牢犬不入”中的篱笆,防住的是外人,隔绝了交往,也困住了房子里面的人。接下来就是武松的缺席,而正因为武松被知县派去东京公干,才有了西门庆和王婆的可趁之机。
先前有说,这第二部分的主角是贪色的西门庆和贪财的王婆。如果单有西门庆贪恋美色,这件事本也没有门道;如果单有王婆的贪财,这里面也没有潘金莲的事情。人们都知道贪色奸淫的西门庆,却不知道其中贪财充当掮客的王婆可恶。这王婆开个茶馆,专做“杂趁”的生意,“老身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做媒是做媒人,牙婆是为大户人家买卖丫头和妾室,抱腰是妇女生产时抱定产妇的腰不让剧烈动弹,收小的是接生的稳婆,说风情是撮合男女之间不正当的关系,马泊六和说风情是同一个意思但强调专业性。接下来就有很有名的“五件事”——潘驴邓小闲,这五件事在现在正当的男女关系,甚至时代性的相亲过程中,依然看的是这五件事。但在“捱光”中,却是缺一不可,比如电视剧《蜗居》中的海藻与宋思明。但是真正让人不爽、却也是王婆厉害的是”十分光“,这里的光是”捱光“的光,也就是偷情的意思。对应现在的心理学术语,叫做”服从性测试“,一步一步试探心理底线。就像是温水煮青蛙,如果一上来就要发生关系,那必然不能同意;但是把这些一步一步分开来,让你觉得在第一分的时候觉得这样做可以,在第第一分的境遇里觉得第二分也可以接受。等到第十分的时候,木已成舟,无法回头。就像二战中德国的“平庸之恶”,一步一步降低心里的底线,最后接受不可能之事,甚至最后成了凶手而尚不自知。这第二部分,有几段大段的对话或者自白,一条一条极尽人情世故,清清楚楚叙述层层渐近,更见笔力。有三十八次”笑“对应着三十九声“叔叔”。其中王婆忽离忽合,忽隐忽跃,真的是个厉害的马泊六。
最后,不得不感慨,不愧是经典,不愧是金圣叹感慨的才子,写什么像什么。就算是市井刻画、人情世故,也依然写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