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毫无意义中的一点点意义——关于<毫无意义的工作>

去年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一直想写一点纪要,拖到今天终于动起了笔。总的来讲这是一本值得推荐阅读的书,但并不意味着我对书里的观点全都赞同。以下大概罗列一些想到的内容:

1.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激发读者去思考“狗屁工作”这一现象,这至少可能带来几点潜在收益:

--获得情绪共鸣:情绪共鸣本身就有价值,尤其对一些身受其害的从业者而言,发现一位“嘴替”能够完整地写了300多页书表达自己的处境,这大概会有助于“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的心理宽慰。

--改变的可能性:除了情绪共鸣以外,我不清楚有多少人在读完这本书后会尝试改变。诚然,这并不容易,但有一些可以尝试的可能性。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至少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一点改变,减少下属工作的“狗屁化”比重,少一点无意义的摸鱼、汇报、论证、地盘;如果你的岗位职能属性不幸“狗屁化”比重超标,即便你无法从本质上改变,至少可以对大家多一些同情与宽容,以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如果你是一位一线员工,且通过这本书加强了“我正在做一件狗屁工作”的观点,那至少可以尝试冷静地去权衡自己的选择①换一个②接受它,但自己不用过分内耗其中③也许,可以尝试走到工作与物理世界接触的现场去探寻一下,是否有可能忽略了一些在发生的价值。

2.书里提到一些有意思的历史观点。例如,凯恩斯20世纪30年代的“未来人们只需要每周15小时工作”的预言。例如,“出卖时间”这一观念的现代性(①人的劳动力同人本身分离开;②用时间来衡量人的劳动力),也正因为作者的提醒,我才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并不是自古有之,在更早的时候“时间并不是衡量工作的坐标”,反而会有“一柱香的时间”这种以行为标注时间的现象。而这个转变的发生可以部分归因于信奉“凡人皆有一死”的中世纪商人、钟楼/钟表等时间具象化载体的普及。

3.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的作者,在300页的愤慨之后,也尝试给了一个很不“无政府”的方案——全民基本收入(UBI)政策。怎么说呢,无论是作者还是凯恩斯我认为都有一个过于理想的假设,并且都选择性忽略了一个问题——人类的欲望以及政治的现实性。凯恩斯的论断更多是从需求的满足与生产力的演变出发,但显而易见地低估了人类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欲望诉求,而欲望的实现很大程度就是权力与资源不对等的投射。换句话说,想象一个资源富裕且平等的世界,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呢?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已经给了答案——全是阿尔法等级人的社会是不稳定的。

依据此继续深入讨论,“更大比例的就业”甚至不惜产生很多违反经济收益的岗位,这一定仅是资本主义或消费主义催生的问题吗?毕竟,相对而言,当一个社会有大量人因为“有无法割舍的成本及大量精力投入工作”而存在,其稳定性自然会更高。作者在五大类狗屁工作分类中,第一个类型“随从”举了封建领主阶级的例子——如果你收上来的粮食堆积如山,即便按需分配给你必须的仆从(厨师、女仆、卫兵等)还是剩余大量储备,这时候自然且合理的选择是给环聚在你宅第周报的其他角色统一的制服、琐碎或无用的工作,这样你既收获了荣耀气势也有效降低了潜在风险。这是这本书的另一个启发,过往对资本的决策会更偏向于用经济学视角来审视与评价,并认为最终市场会驱动一定会朝着效率的最大化发生。但现在来看这个观点并不完善,至少政治收益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维度。

4.那我有没有在做“狗屁工作”呢?当然有一部分是啦。比如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当我看到我的效果广告投放团队的工作时,脑海中总是忍不住冒出“比特垃圾生产者”这几个词,但同时又不得不说这个团队交付了明确且定量的指标达成,花着最多的钱,有着最定量的收益评估,建立了诸多的管理指标与机制以确保结果稳定。团队的同学们努力交付结果,代理商团队复制着一条又一条没有太多创意的素材,然后通过广告媒体的诸多账户每日不断地推到用户面前,换来一个又一个商业指标。这件事至今我也没有找到特别好的解决办法,只能更大力度地去和解,并且试图在其中找到一些变化与创意。后来我发现有许多在“大厂”的后线职能同学常规性陷入工作价值的虚无感,用户增长的同学抱怨自己永远在不断地调整发券,产品经理抱怨自己成为需求翻译器,设计师戏称自己是美工,工程师一遍又一遍实现自己也不认同的需求。老实说我没有很好的解法,唯一能分享的建议与观察是——我发现当你让他们更多参与到他们的客户现场、听到客户的声音时,情况会有些许好转。

5.本书的最后一个建议——你可以不用写这么多页的。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135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