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

今晚在上海大剧院欣赏了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的全球首演。这部由作曲家吕亮、剧作家曹路生创作,蒋维国导演,指挥家张诚杰、上海歌剧院优秀歌唱家徐晓英、于浩磊等,与上海歌剧院合唱团、舞团和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携手合作的作品,将中国传统宋词、元曲的音乐元素与西方歌剧形式大胆结合,让东西方音乐重现了宋代的人文风光。把宋文化中雅俗共赏的韵味,简约唯美的审美表达形象地展示给观众。
歌剧故事巧妙借用了电视剧《梦华录》的人物和部分情节和关汉卿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精华,通过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用自身努力走出困境,创造属于自己新世界的故事,体现了女性自尊,自立的强大力量。虽然没有宏大叙事,但随着帷幕缓缓拉开,舞台上呈现的一幅幅细腻如绢本的宋人生活画卷。“斗茶”“夜宴”“元夕”等生活场景,就像是从古画中穿越而来,拼贴出宋人生活的美好。
《梦华录》尝试用西方歌剧这一艺术形式与东方宋代美学进行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舞台表演艺术的无限可能。和而不同的韵味是在创新中表达中国美学人文内涵的跨越之旅。古典美学中高度提炼的精神内核,月光透过树叶投下的斑驳光影哪怕只是零散碎片的,依然能够体会到在基因中写着的深邃久远勇感气。《梦华录》的音乐与唱段用中国传统旋律和西方歌剧咏叹调相互交替,如同一场时空中的美学谈判。古乐的悠远淡雅之美和现代交响语汇的丰富色彩恰到好处地贯穿在故事脉络中,有冲突,有柔美,尤其是婉转的民乐器的加入,有种千年梦回的美妙之感。
舞美的视觉呈现也是《梦华录》的亮点。用幕布投影的流动背景与音乐完美配合营造的氛围感,建筑,道具都很精致。还有宋画中的线条流动感,淡雅的色调。特别是关于茶的这一段,背景视觉做得极美,拉近了观众与古典美学之间的距离感。让我们看到的不止是宋代文人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美学理想,还有贯在市井生活中的朴素之美。《梦华录》不仅是一部关于宋代的歌剧,更是一面映照出当代文化处境的镜子,让我们寻找那些已经消逝的美好,并寻找的过程中重新构建新的美好。
近几年流行的新国风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世界。今晚的演出很有年轻粉丝,身边的观众从外地赶来,还连买了两场的票。当舞台幕布上燃起绚丽的烟花,演员和主创团队登台谢幕时尖叫和掌声更是此起彼伏。这美丽的瞬间如同曾经在文化记忆中的“梦华”,经典不会消失,美也是,很高兴看到这场成功的演出,也让忙碌工作后的身心得到了美好的享受。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