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错的是别人,失眠、胃痛、长结节的却是我自己?

最近,一个“退退退”大妈咆哮式吵架的视频又被翻红,网友戏称她“以一己之力拉高全小区血压”。评论区有人调侃:“她生气的样子,像极了被甲方折磨的我——明明错的是别人,最后失眠、胃痛、长结节的却是我自己。”

这种“用别人的错惩罚自己”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情绪自虐”。

就像《黄帝内经》所言:“百病生于气也”,生气时飙升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会让心跳加速、血管收缩,长期积累可能诱发高血压、胃溃疡甚至癌症。

更扎心的是,那个惹你生气的人,可能早已呼呼大睡,而你却在深夜反复“复盘”,像极了“自费购买痛苦盲盒”的冤大头。 

01

为什么我们总在“为别人的剧本买单”?

1.情绪代偿:错位的“正义感”

曾仕强教授曾犀利指出:“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对方犯错却让你受罪,这买卖亏不亏?” 比如同事甩锅导致你被领导批评,你气得整周食欲全无,而对方早已逍遥快活。

这种“情绪代偿”的本质,是试图用自我惩罚来平衡内心的失控感,仿佛折磨自己就能让对方“良心发现”——实则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2. 身体比你更诚实

研究发现,愤怒时身体会启动“战斗模式”: 

心脏:心率飙升,血管收缩,相当于让心脏“负重跑马拉松”; 

肠胃:胃酸分泌紊乱,长期易引发胃炎、溃疡; 

大脑:前额叶皮层(理性中枢)被抑制,杏仁核(情绪中枢)失控,容易做出冲动决策。 

台湾作家李敖的老师殷海光因长期愤怒患上胃癌,49岁便离世,而他的政敌却活到89岁,这赤裸裸的对比印证了“愤怒是饮鸩止渴”。

3. 关系黑洞:伤人又伤己的“双输游戏”

对家人发火后自责整晚,和伴侣吵架后冷战三天……这些场景背后藏着两个真相: 

攻击他人:用“甩锅”逃避责任(如“都是你逼我的!”),反而让关系雪上加霜; 

攻击自我:过度内疚导致自我贬低(如“我真糟糕”),陷入“愤怒—自责—更愤怒”的死循环。 

03

三步戒掉“情绪高利贷”:从“自虐”到“自愈”

第一步:按下“暂停键”——承认“我在生气”

愤怒如同洪水,硬堵只会决堤。试着在情绪爆发前做这三件事:

生理缓冲:深呼吸6秒(吸气4秒,呼气2秒),激活副交感神经平息心跳;

心理隔离:默念“这是他的问题,不是我的作业”; 

场景切换:离开现场去接杯水、整理桌面,用物理距离切断情绪蔓延。

第二步:给愤怒“贴标签”——揪出情绪背后的需求

心理学家艾耶·古罗·勒内说:“愤怒是未被满足需求的警报器。” 当你忍不住发火时,问自己: 

“我在害怕什么?”(如被否定、失去控制感);

“我真正想要什么?”(如被尊重、被支持);

“除了发火,我还能怎么做?”(如明确表达底线:“我需要你下次提前沟通”)。

第三步:建立“情绪止损线”——把别人的错“移交”给宇宙

向下比较法:朋友炫耀新车时,想想他可能背负的车贷,而你存款自由; 

课题分离法:区分“他的课题”(犯错)和“我的课题”(如何应对),就像网友神评:“你的错是你的KPI,我的快乐是我的年终奖”; 

能量守恒法:设定“生气额度”——用跑步半小时“兑换”生气的权利,既消耗负能量又保护健康。 

写在最后:

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气得更久的人”

《武林外传》里郭芙蓉的“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虽是笑谈,却暗含智慧:人生这场游戏,比的不是谁更“正确”,而是谁更“自在”。 

“放过别人的错,不是宽容,是自救;善待自己的心,不是自私,是智慧。真正的情绪自由,是学会把别人的错误‘拉黑’,把自己的心情‘置顶’。”

愿你我从此不做情绪的“代购”,只做快乐的“原创者”。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148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