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一
《红楼梦》感一
最近读了一位老师的研究红楼梦的书,不难看出,老实最钟爱的是林黛玉。除了对整体人物性格的喜爱,通过前八十回的一些细节及研究搜集的资料,老师推测林黛玉虽然悲剧但无憾的人物命运。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林黛玉最终与贾宝玉订了婚,后宝玉外出避祸,期间黛玉病故。宝黛结局究竟如何?对喜欢《红楼梦》的众多读者而言,不能确切知道人物的最终命运真的是读这本书的最大遗憾,就如张爱玲的“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同样作为最喜爱林黛玉的读者,宝黛终成眷属,哪怕没有最终成婚,也是最大的安慰。毕竟对于林黛云而言,与贾宝玉终成眷属是她人生最大的圆满,因为为宝玉而来是她来这世间的唯一目的 。
曹雪芹在小说中是否成全了她?老师的判断主要来自前八十回贾母的几处表现。一是张道士提亲,贾母的回答是:“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通过贾母的回答,老师认为命里不该早娶首先排除了宝钗,因为宝钗比宝玉大,其次不看根基富贵只要模样性格好,似指黛玉。
二是二十九回宝黛因为看戏吵架,宝玉摔玉、黛玉剪穗子,这是宝黛吵的比较激烈的一次,贾母知道后抱怨到:“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这话传入宝林二人耳内。原来他二人竟是从未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这句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泣下。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老师认为,“冤家”在古代是特别指夫妻的,贾母这样顺口说出,推测出她认定宝黛是一家的心理。我却觉得,贾母的“不是冤家不聚头”未必是这样想的,宝玉黛玉都是他的心肝宝贝无疑,两人吵吵闹闹,尤其宝玉摔玉,让贾母一时急火攻心,在那种情况下脱口而出也是有可能的,当作贾母认同宝黛婚姻的理由有些牵强。当然,这话传到宝黛那里,两人的心里就难备述了。
还有一处是王熙凤的表现。第二十五 回,王熙凤将暹罗进贡的茶叶再次送给林黛玉并说求她办件事。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老师认为王熙凤作为贾母身边最得意之人,以她的聪明伶俐,善于揣摩上意,对贾母的心思应该是琢磨把握的极准确的,王熙凤的话应该能间接透露出贾母的心思。
文本之外,老师引用的是曹雪芹的好友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二十首七绝。其中的第十八首: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诗中说《葬花词》是林黛玉的谶诗,在《葬花词》中,“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从这里推测出宝黛订婚,宝玉外出避祸,黛玉思念宝玉,等宝玉回来已经泪尽而亡。。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林黛玉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宝黛爱情也是我读到的最刻骨铭心的爱情。并且对于林黛玉的人生而言,只要知道贾宝玉的心里只有她,只要最终能嫁给贾宝玉,就是圆满的人生。我甚至特别希望老师的解读能彻底说服我,让我对这个不完整的故事有个圆满的结尾而觉无憾,但我觉得曹雪芹是清醒且深刻的,他深知那个时代及那种大家族生存的残酷。其残酷就在于纯粹的爱情在权力、金钱、复杂的人际关系前无能为力。
宝黛的婚姻能否成功,最关键或者说唯一的决定因素,就是贾家的实际当家人贾母的态度。我觉得左右贾母对这桩婚事态度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贾家的家庭背景及宝玉的个人因素。贾家的情况在第五回借宁荣二公之灵的口做了介绍:“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性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贾家运终数尽,大厦将倾,“入于正路”是贾家赋予宝玉挽回“功名奕世”的家族期望。这里的“正路”就是所谓“仕途经济”。三十二回中,连一向大大咧咧,自由洒脱的史湘云都劝贾宝玉:“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贾母作为贾家现存实际当家人,对这一情况现状是了解并且寄予同样希望的。基于这样的期望,宝玉的成长之路包括婚姻从一定程度上是要为此赋能的。
二是林黛玉自身因素。主要是性格黛玉的性格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应付复杂的人事关系。贾府人口众多,人物关系 错综复杂,府内府外事务繁杂,需要一个手腕强硬、人情练达之人、精明能干的当家人。黛玉显然胜任不了这一任务。同时黛玉对仕途经济、金钱权力这些更是毫无概念,和宝玉的爱情是她生活的唯一重点,她是断不会像史湘云或宝钗那样,去规劝督促贾宝玉“入于正路”的。用宝玉的话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贾宝玉本身就是一个无心仕途、无趣世俗的富贵闲人,对贾雨村之类看作“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另外,黛玉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好,这样两个人走到一起,会是什么情况我想当家人会有一定的顾虑的。
反观另一面,和黛玉有着直接竞争的薛宝钗,在大观园众人眼中几乎成了完美的化身。人情练达,举止得体,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智慧。自进贾府开始,就对黛玉形成威胁,“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随着时间推移,宝钗用她世俗公认的贤淑大度、稳重平和,游刃有余的在贾府织了一张人情网。这样的情节前八十回有多处体现。比如在第三十二回中,因为宝钗把降温戒指给了袭人,史湘云对袭人说:“我只当是林姐姐送给你的,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便是没了父母,也是无妨碍的。”宝钗还主动肩负起规劝宝玉“入于正路”的任务。同一回中,湘云劝宝玉被怼,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到第二十回中,曾经和林黛玉最好的史湘云直接对林黛玉说:“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
正是宝钗黛玉在世俗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风格,不仅是周围人对这两人的态度发生变化,作为贾家最具权威的贾元春,对这件事的态度也很耐人寻味。
贾元春作为贾家最具权威的人,能看到的 对黛玉宝钗的态度,是二十八回贾元春从宫中返回贾府,赏赐了端午节礼给贾府的众人。具体来说,贾宝玉和薛宝钗收到的礼物是一样的,包括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和芙蓉簟一领。而林黛玉和其他三位姑娘(迎春、探春、惜春)收到的礼物则只有扇子和数珠儿。这次赏赐透露出她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不同态度。其他会有影响的人,比如王夫人的态度就更不必说了。当然,并不是说贾宝玉非黛即钗,而是薛宝钗的出现,鲜明的衬托出黛玉对世俗所认可的诸多优点的缺乏。
贾母当下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呢?五十七回紫鹃的话:“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紫鹃的话,说出了其中的所有利害,而这利害唯有贾母才能决定。紫鹃都能看白的事,贾母也一定看的明白。如果贾母有意让宝黛成一家,一定会提早谋划的。
黛玉作为贾母最疼爱的女儿的唯一遗孤,贾母对她的爱是无容置疑的,宝玉、黛玉始终是他的心肝儿肉。五十七回,紫鹃试宝玉之后,宝玉呆病发作,丢了半条命,宝黛之间的这种感情状况,贾母也是清楚的。甚至在初期希望宝黛一家,成就木石姻缘也是很有可能的。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周围环境的影响,结合上面分析的几点原因,我觉得他是动摇了,可能她也感觉到,如果宝玉作为扶大厦之将倾的贾家未来的主人,那林黛玉恐难胜任当家人的角色。但她既不愿彻底拆散两人,伤害两个最爱的孩子,又不想对抗所有人,所以是犹豫不决和尽量拖延是贾母当时的态度。至于最后曹雪芹到底会怎样处理宝黛的爱情结局,估计是一个永远的迷了。
以上纯粹只是个人看书后的一些想法猜测,无任何专业考证研究。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