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自我:从哈姆雷特到周哈里窗的心灵启示

1
《哈姆雷特》第二幕,朴罗纽司对远行的儿子赉候底施有一段著名告诫,其中这句话尤其触动我:“对自己要真实,然后正好比黑夜跟白昼来,你就不可能对任何旁人不真实。”
年轻时,我总活在他人的期待里,精心扮演着“模范员工”“孝顺女儿”的角色,完全忽略自己的真实想法。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他人的期待是永无止境的,于是决心不再充当社会舞台上的演员,转而活出真实的自己。我惊讶地发现,当我活得越来越真实之后,我并没有因此成为一名问题员工或者不孝女,相反,我不仅做得更好,还给大家带来了力量感。因为我的真实,大家也更能面对自己的真实。
莎士比亚说:对自己真实,是一件高于一切的事情。
莎士比亚的智慧是超越时代的智慧。
2
那么,如何做真实的自己呢?有一个心理学理论,叫做“周哈里窗”:

周哈里窗把人的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分为四个象限: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未知区。
开放区: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信息。
隐藏区: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信息(隐私或秘密)。
盲目区:他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信息(如无意识的行为习惯)。
未知区:自己和他人均未察觉的潜在特质或能力。
这个看似抽象的心理模型,恰好为“做真实的自己”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这条路径就是:不断扩大“开放区”:

3
有两种方式可以扩大“开放区”:
第一种方式是:自我开放。
体现在周哈里窗,就是把横轴往下移。
先是练习坦然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愿望、想法,然后练习和他人分享。
这个过程好比是不断推开认知的百叶窗。
第二种方式:寻求他人反馈。
体现在周哈里窗,就是把纵轴往右移。
积极寻求他人的反馈,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的眼睛观察自己。
这个过程这好比拉开心理窗帘。
4
不妨从今天开始尝试:每天记录一个被压抑的真实想法,每周向信任的人寻求一次反馈。
当开放区的疆域逐渐扩展,你便会看到那个愈发清晰而完整的自己。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