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底层人的人生标杆!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在书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

在前80回中,她曾两进荣国府:第一次,她带我们推开了荣国府的大门,窥见了贾府的荣华富贵,并让荣国府的故事由此展开;第二次,她带我们领略了贾府的富贵荣华,并引出大观园里的重要人物的深度刻画。

据考证,在《红楼梦》遗失的结局里,这位村姥姥又第三次走进荣国府。在这最后一次中,乾坤颠倒了,她不再有求于王熙凤,而是王熙凤俯首哀求她救救自己的女儿。当时,贾府已被抄家。犯官之后,要被充军、流放,要为奴、为婢;如果是女子,还可能为娼、为妓。而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可能就是最不堪的那一种。

失去了地位、财富,人回归自身后,会发现,所谓的至亲好友已所剩无几。落配之后,能来看王熙凤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想看笑话的人,一种是要雪中送炭的人。而刘姥姥一介村妇,曾经比贾府的奴才都低三级,当时前去,很有惹祸上身的风险,明显属于第二种。她不负王熙凤所托,散尽家财,将巧姐救出了虎狼窝。

后来,巧姐嫁给了刘姥姥的外孙子板儿。侯门小姐,低入了尘埃,作了村妇,虽让人唏嘘,却也好过堕入风尘。

刘姥姥的事迹引人沉思,而刘姥姥其人更耐人寻味。

刘姥姥与贾府的渊源,可以用莫须有来形容。她是个寡妇,只有一个女儿,已经嫁了人。女婿狗儿说是个农夫,可又不是个普通的农夫。他姓王,祖上曾经作过一个小京官。他家贪图金陵王的势利,而王家也觉得他爪牙可用。总之吧,双方一拍即合,联了宗,曾经来往密切。但到了狗儿这里,家业凋零,沦落为农夫,已与王家久不联系了。

小官也是官,祖上毕竟风光过,狗儿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眼看生计成了问题,岳母刘姥姥就提议,去攀附一下权贵——金陵王。用她老人家的话说就是“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但因为王家已经升了九省统制,出去查边,而狗儿家祖上虽说与王家成了“亲戚”,但真正认识的就只有王夫人与其兄长(王熙凤的父亲)。所以,全家计议来计议去,决定让刘姥姥带着外孙板儿,去荣国府打秋风。

于是,上演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戏码。当时,王夫人已退居幕后,具体事务都由王熙凤裁夺。贾府高不可攀,连奴才都得装个大个,何况主人。府中是个人,就华服美裘、珠光宝气,再加上西洋钟、玻璃炕屏等一大堆的稀罕物,俨然是富贵逼人。而居于这个富贵家族顶层的人物王熙凤对刘姥姥这个硬赖上来的“亲戚”,自然不放在眼里,只施舍了20两,就打发走了她。

20两,通过刘姥姥二次进荣国府时,对螃蟹宴的描述,这就是荣国府内一顿小宴的钱,但却够庄户人家过一年的了。所以,刘姥姥对这个结果很满意。转年的夏末秋初,她就带着庄稼地里摘下的头一茬瓜果菜蔬,赶来荣国府孝敬。这就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这一次,刘姥姥赶上了好时光。大观园里,人物精彩、草木繁盛,而荣国府里的老太君贾母又正想听民间呼声。刘姥姥就有幸被挽留,进行了大观园一日游,并参加了园中盛宴。

在贾母面前,在宝黛钗等众多公子小姐的围绕下,刘姥姥讲了许多乡间灵异事件。其中,有道听途说的,也有她临时现编的。要说,她也是真是个人才。宴饮间,鸳鸯与凤姐还让她充当了一回供众人取乐的女“篾片相公”。而她也不负所望,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赢得了荣国府最开怀的一笑。

在大观园,刘姥姥吃到了茄鲞,品到了盛在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里、用旧年雨水烹制的老君眉,还睡到怡红院的精致床帐。虽然刘姥姥体会到了富贵与优雅,但也遭到了公子、小姐们的各种嘲笑与嫌弃,并得到了一个别致的称号——母蝗虫。种种情景,让我等贫寒人士想来就愤愤,但刘姥姥似乎很平静。

当凤姐与鸳鸯为席间戏耍,而向刘姥姥道歉时,刘姥姥当即表示:“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从她后来在荣国府危难之际,第三次又进府来说,她这话并非违心之语。看看,明知是被取笑,还努力配合,内心也不恼怒,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是一种人情练达,放得下面子的精神。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卑贱者就在仰望富且贵中生活,而富且贵只要稍微伸出点援助之手,就能够让卑贱者少努力多少年。况且,在刘姥姥看来,荣国府的公子与小姐们其实并无恶意。生与俱来的富且贵,使他们理解不了卑贱人生的处境,顾及不到卑贱人生的感受。所以,刘姥姥深知,自己一介贫婆子遭到荣国府众人的嫌弃是人之常情。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她还透过公子小姐们的嫌弃,看到了善意。

在栊翠庵喝过茶后,贾母带着刘姥姥离开了。栊翠庵主妙玉,嫌弃刘姥姥用过的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想要把它扔掉。但宝玉却建议将此物送给刘姥姥,让她也好卖些钱来度日。后来,由鸳鸯交到刘姥姥手中,说是宝二爷给的时,她说:“这是那里说起。我那一世修了来的,今儿这样。”

除了在财物上的资助,刘姥姥此行获得的还有王熙凤的信赖。王熙凤只有一个孩子——大姐儿。但这孩子生下来后,一直都没有个正经的名字。孩子时常闹病,王熙凤就想请刘姥姥给起个名字,一借她的高寿,二想借她的贫苦,压一压富贵之气,免遭鬼神嫉妒。总之吧,就是想让孩子长命百岁。被如此看得起,刘姥姥岂能不效力。她问起孩子的生日,没想到这正中要害。王熙凤抱怨,正是生日不好,就在七月初七。刘姥姥建议“以毒攻毒,以火攻火”,就叫巧哥儿,并送上吉言“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她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巧姐一生际遇,真是依了刘姥姥的话。富贵本是浮云,失去了千金小姐的身份没啥,平凡如农妇,起码一生安稳无虞。

书上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但现实中都是“非廉者”,都怕饿死。恐怕很少有人能既施舍你,又满怀崇敬地高看你一眼。可人们往往抢着受嗟来之食,却总对“嗟”耿耿于怀。所以,当施舍者下了课,许多曾经的受食者就会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刘姥姥则不然,倾尽家财,甘冒风险,救出巧姐,只为报王熙凤当年的无心之恩。

刘姥姥,是普通人的人生标杆,人情练达,放得下面子,知恩图报,是个好人。

不过,话说回来,王熙凤应当庆幸当初偶然接济了一下刘姥姥,使自己的女儿免落火坑。在《红楼梦》十二曲中,有一曲以巧姐口吻写的《留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一般认为,这是在劝权贵们没事接济一下贫民,积点阴德。但我想,曹雪芹不会这样庸俗,沉迷于说教。他写王熙凤与刘姥姥的纠葛,就是为反差现实。毕竟,权贵们得势时,贫贱如刘姥姥,都不如他们家里的狗,只有要欺压时才能想起来,哪会施予什么好处!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164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