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3)

读书笔记:

王安石刚刚开始着手变法,就挨了一刀。

事情发生在熙宁二年(1069)五月,呼啸而来的则是时任御史中丞的开封人吕诲。三个月前,王安石履新副宰相参知政事,正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却被最高监察机关的实际长官狠狠告了一状。

吕诲说:王安石虽然名气大,却固执己见,不通人情,喜欢听小人的吹捧,容不得不同意见。这样的人,做个翰林学士还马马虎虎。如果成为宰辅,非弄得天下大乱不可。

今上即位不久,年富力强,朝夕相处日夜谋划的只有两三个大臣。如果用人不当,后患无穷。

吕诲是拼了命跟王安石作对。吕诲的弹劾后来被许多人追认为有先见之明,因为当时王安石还没有露出他的峥嵘,吕诲却从一个细节看出此人的霸道和可怕。

吕诲失败了。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所有反对派的失败,同时也是变法派的失败。事实上,王安石的胜利是表面上的。他虽然保住了职位和权力,而且职位还会再上升,权力也会再加大,却失去了人心。

吕诲虽然被贬,却没有吓退那些言谏官员和监察官员,反而更加激起了他们的斗志

御史中丞换成了王安石推荐的吕公著,

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联名弹劾王安石的是刘述、刘琦和钱觊,职务分别是侍御史知杂事、侍御史和监察御史里行。

奏折的措辞更是严厉,痛斥王安石执政以来专横跋扈肆无忌惮,反唐尧虞舜祥和之道,用商鞅韩非权诈之术,弃祖宗仁民爱物之家法,改立与民争利祸害天下之新议,以至于人心浮动嚣然不安。因此,他们请求皇帝立即撤销其参知政事的职务,就连暗中支持王安石的宰相曾公亮,抵制不力的副宰相赵汴,也应该一并罢免。

朝廷内部的内部争斗不断,新法推行表面看上去顺风顺水,其实阻力冲冲,看不见的地方暗涛汹涌、波云诡异,王安石不得人心,几乎把所有人都得罪完了,就连同一战壕中人也开始离心离德。


司马光与王安石,

称得上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尽管他们的政治主张截然相反,但要论固执己见和刚愎自用,却不相上下,如出一辙。

大宋的江山从来就姓赵不姓王,真正大权在握的是皇帝。当王安石将政敌和战友都驱逐出朝时,他也自己给自己断了后路。别忘了,赵宋官家历来就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那就是任何人都不能威胁到皇权。因此,如果朝中俊杰只有王安石一人硕果仅存,那么对不起,这颗果子就该摘掉,否则皇帝陛下还怎么称孤道寡、君临天下?

是的,他们都看错了宋神宗。

宋神宗对王安石恐怕也早有不满。责任当然在王安石。众所周知,此人素有"拗相公"称号,一根筋认死理,只论事不看人,在皇帝面前也倔头倔脑,说起话来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跟他自己的穿衣戴帽一样不修边幅,常常弄得皇帝和同僚下不了台。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熙宁五年到七年讨论市易法和免役法,就是皇帝或他人问一句说一句,王安石就顶一句驳一句,简直问都问不得。说到激动时,不是指控同僚结党营私破坏改革,便是批评神宗不识好歹不明是非。

如此作风,谁受得了?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167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