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酒企生死局,如何用谈判打开市场
王刚胜是一家小品牌酒企的老板,他蹲在自家酒厂的仓库门口,手里攥着刚被退回的三十箱封坛酒,雨水顺着瓦檐滴在发黄的质检单上。这个在县城做了十五年纯粮酿造的老板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酒质不比大品牌差,怎么就进不了连锁超市的货架。采购经理就说品牌力不足——这句话像根鱼刺卡在老王的喉咙里。
这种困境在中小酒企中绝非个例。当行业巨头用资本筑起护城河,区域酒厂想要突围,靠的不仅是产品力,更需要掌握一套“以小搏大”的谈判智慧。
老王的故事转折发生在他参加完经销商大会后。那次他带着样品主动找到连锁超市的采购主管,不再强调“我家酒多好”,而是算了一笔账:“您货架上80元价位的竞品实际成本只有12块,我的纯粮酒成本28块,给您的利润空间反而多5个点。”同时承诺在超市门口做现场封坛体验活动,把酒厂的匠人故事变成营销资源。这种从求着进到带着解决方案谈的转变,让产品成功打入三家社区超市。
这种策略背后藏着三层博弈逻辑:首先用数据破除“品牌迷信”,直击渠道商的利润诉求;其次将自身劣势转化为差异优势,把“小规模”包装成“限量定制”的稀缺性;最后捆绑增值服务,让合作变成双向赋能。就像茶馆里谈生意,聪明的小酒厂老板会先给对方续茶,再慢慢亮自己的茶点。
在落地执行时,有湖北的黄酒厂做得更绝。他们谈判前先摸清目标客户的痛点——连锁餐饮正愁没有特色伴手礼。酒厂连夜设计出定制酒坛,把餐饮店的招牌菜谱刻在坛身,提出“消费满赠”的联合营销方案。这种“把对方的难题变成我们的答案”的策略,让一单普通采购变成了深度合作。
这些案例揭示的不仅是销售技巧,更是生存智慧。中小酒企要懂得在谈判桌上“下闲棋”:提前布局消费场景,如把品鉴会开在目标客户的商会活动现场;掌握“错峰谈判”节奏,旺季主攻餐饮渠道,淡季发力企业定制;甚至用封坛仪式、酿酒体验等文化牌,把产品谈判升级为价值共鸣。
走到仓库尽头,老王指着新设计的体验式酒坛说:“现在和超市谈,咱手里端的不是酒,是帮他们引流的道具。”夕阳透过窗格在他脸上投下光影,那些曾经退回的酒箱已变成客户定制的储酒区。或许这就是小酒厂的生存哲学——在巨头夹缝中,把每一场谈判都变成讲述品牌故事的舞台,让每一滴酒都承载着破局的重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