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谈写作》有感
宋鸽作为《中国教师报·教师成长周刊》主编,长期关注教师写作与专业成长,其《谈写作》一书聚焦写作的本质、意义与实践路径,结合教育叙事、真实写作与时代挑战,为教师和写作者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与方法论指导。读了这本书,我深有体会:
一、写作的本质:真实生命体验的沉淀与表达
宋鸽在书中强调,写作的核心是“真实”,即从生活细节中提炼思想,将个体经验转化为普世价值。她援引张文质的观点指出,教师写作需“回到真实的课堂,回到自己真实的体验”,避免空洞的辞藻堆砌,而应关注教育现场的鲜活细节,如学生互动、教学反思等,以此构建“生命在场”的写作模式。例如,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教师郭文红分享的案例中,学生因意外受伤却以纯真化解矛盾的故事,正是通过真实情感与细节描写,传递了教育中的宽容与人性之美。这种“显微镜式”的观察与记录,使写作成为对生命深度的探索。
二、教育叙事:从“故事”到“研究”的升华
宋鸽倡导以教育叙事为写作的重要形式,认为其能够将实践、反思与理论融合。李镇西在访谈中提到,好的教育故事需具备四个要素:真实、细节、情感、思考。例如,教师通过记录课堂冲突、学生成长或家校沟通的案例,不仅能梳理自身经验,还能引发同行共鸣与反思。
此外,宋鸽主张叙事写作需超越“自说自话”,赋予故事普遍意义。如陈冬平通过支教随笔记录西林县的教育实践,既为个人职业留下印记,也为社会传递了教育公平的呼声。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使写作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
三、写作的实践路径:习惯养成与技巧锤炼
针对教师“没时间写”“写不好”的痛点,宋鸽提出了以下实践建议:
1.培养写作习惯:将写作融入日常生活,如利用碎片时间记录灵感(如潘照团在育儿间隙“打腹稿”),或通过公众号、读书会等平台建立输出机制。
2.从“故事体”切入:曹勇军认为,教师应优先尝试教育叙事类写作,因其更贴近职业经验,且能通过细节描写增强感染力。例如,李镇西提倡用“描写”替代“记叙”,将“太阳升起”转化为“红日冉冉升起”,以增强画面感。
3.修改与反思:张文质指出,写作是“慢的艺术”,需反复打磨。例如,教师可通过冷处理稿件、对比同类文章优化逻辑,最终形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闭环。
四、数字时代的挑战与坚守:人文为本,技术为用
面对AI技术对写作的冲击,宋鸽提出“工具为用,人文为本”的观点。她认为,AI可辅助生成框架或优化语言,但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共鸣与独创性思考。例如,张炜在《AI时代的小说美学》中强调,文学需保持“仪式感”,即使技术革新,作品的精神内核仍应根植于人性深度。
教师在使用AI工具时,需警惕过度依赖导致的思想惰性,而应如史铁生般,将写作视为“灵魂的双腿”,在文字中构建独立的精神世界。
五、写作的意义:专业成长与生命觉醒
宋鸽认为,写作不仅是职业发展的工具,更是生命觉醒的途径。通过写作,教师能够:
1.提炼经验:将零散的“珍珠”串联成系统的“珍珠塔”,形成个人教育理念。
2.构建专业自信:如曹勇军所言,写作能生成“实践性知识”,帮助教师发现学生潜力,增强教学同理心。
3.超越功利性:张祖庆提出,写作的终极价值在于“成就自我”,而非仅追求发表或职称晋升。
结语:在文字中寻找教育的诗与远方
宋鸽的《谈写作》既是一本方法论指南,亦是一曲献给教育的赞歌。她呼吁教师以笔为舟,在真实与创新中探索写作的无限可能——无论是记录课堂的细微感动,还是回应时代的宏大命题,文字终将成为照亮教育者与学习者共同成长的明灯。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