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痴迷的小人书
翻出一纸箱小人书,破得跟碎瓦片似的了。手指刚碰一本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书,"啪嗒" 掉下一截书脊,本来就没有封面,也不知道叫什么书名 。
这可是父亲当年的宝贝疙瘩,我小时候经常把这些小人书撕烂,被他骂得狗血淋头,现在倒成了我熬夜修复的 "祖宗"。
父亲的木头箱子里藏着60年代的连环画,巴掌大的开本,硬壳封面印着《林海雪原》。他总说:"这是革命的火种。"
可在我眼里,那就是能换来玻璃弹珠的废纸。记得有次用《半夜鸡叫》包了洋画,被他骂了好几次,说我将来不是念书的料。现在看着书里歪歪扭扭的铅笔字 ——"打倒美帝!",突然懂了:他护着的不是书,是他们那代人的命根子。
我发现80年代的连环画开本好像比六七十年代的窄了一指,《霍元甲》《济公》啥都有。我最喜欢《西游记》,但是我没有。

我借表弟的看,捧着《西游记》看了八百遍,大概是别人的吧,我保护的很好,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他的小人书还在不在了。
父亲骂我 "败家子",我顶嘴:"你那些破书又不能当饭吃!" 现在想想,他哪是心疼书啊,他是怕我糟蹋了,长大没得看了。
修复这些 "老古董" 时,特意用面粉熬了浆糊。粘《哪吒闹海》的封面,浆糊抹多了,书页粘成了块。突然想起小学二年级,用糨糊粘奖状,结果奖状变成了 "酱饼"。
熬到凌晨一点,虽然还专门找了修补方法,但是后来腰酸背痛,也没有那么仔细。
看着修复好的连环画,突然发现越年代久,画风越好些,当然这也是年代和画家们的风格,不一定和年代有关,但我还是比较喜欢60年代的。
父亲的《刘胡兰》里,英雄像雕塑一样庄严;我的《天书奇谭》里,蛋生的小脸红扑扑的。这哪是开本宽窄的事儿啊,这是两代人对世界的想象在打架。

翻到本缺页的《八仙过海》,也不知道后事如何了。父亲那个年代的小人书,红色革命这种 "教育意义"的居多,到了八十年代,可能就成了百科全书型的了,尤其武侠, "江湖义气"的书籍不少。
修复完小人书,有些有封底的,发现80年代的封底印着:"每册定价:0.15 元、0.35元"等等,父亲他们的就是几分钱。我知道那个年代不富裕,这个也不算多便宜,但是想想现在的绘本,动不动就是大几十,感觉还是过去的便宜些吧。
那些年的小人书像老棉袄,土气,却暖人。现在的绘本精致得像工艺品,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窗外的路灯亮着,忽然想起小时候蹲在路灯下看《三打白骨精》,母亲喊吃饭都听不见。

现在的孩子有护眼台灯、电子阅读器,却再难体会 "偷光" 看书的快乐。就像浆糊粘不住碎纸片,快节奏的时代也留不住慢慢长出来的童年。
不知道有没有人同我一样的感受,怀念的不是小人书,是那个愿意把零花钱攒半年买本书的自己。现在的孩子捧着平板看绘本,手指一划就是新故事,可哪里知道翻页时掉出糖纸的惊喜?
整理完这堆旧书,深夜的月光漫进来时,像无数个 80 年代的黄昏。
那个愿意把时光熬成铅字的年代,是许多美好的。现在的孩子捧着平板刷短视频,他们永远不懂,蹲在路灯下等新一期《童话大王》的心情,比任何即时快感都甜。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