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我们该如何保留“想象的空间”?

表达美好的愿望有很多种。比如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如柳永的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再比如韦应物的反复相思字,中有故人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美好祝福在往日时光里显得格外珍重,心里的暖意让这样的诉说显得时间更加从容。
国人自有文化,国人自有中式浪漫。中国载人航空站的命名:天宫又名紫微宫,寓意对未知天空的探索。李白墓前摆满了五湖四海的酒,前来看望的人很多,有人怕他孤独,还自带了一杯“友情酒”共饮。景迈山茶山传承了人与自然平和的接纳,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人类把神话变成了现实,又把历史镌刻在文化长廊中,这样的匠心让文化力量更加坚定。
可是,在众多文化审美里,这样的匠心已经不多见了,审美文化处于物欲的流转时代中,我们该如何留下“想象的空间”?
“想象”一词赋予我们脑海里无忧无虑的遐想,特别是在审美文化里,它带给我们无限的启发,于是就突现了科技Ai,文明国度已经在前进,只是,人类的精神依旧如同脚后跟一样,处于物欲横流的断层。
喝茶,已经成了国人行为上的进步阶梯,男女老少皆喜,公园里随处可见的手拿保温杯一饮而进。有人说喝茶适合慢生活,慢生活对于我而言无非就是速度与时间的变换测率。比如我泡一杯麻黑,手里要经手好几件茶具,七八个步骤,不停的注水,再仔细的挑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美保持“想象的空间”?在审美文化里我缓慢的品尝这片茶源所带给我舌尖上的香,在当我面对这些茶物时,我发现我面对的不再是物品,而是无声却有生命的审美文化,这样的审视角度中总比筛选那些快节奏有用的多。
可总有人会说这样的行为过于哆嗦,过于繁琐,过于刻意。直播间一经常讲解茶叶的老学者(向秋),他泡的每一款茶都有茶叶自身独有的魅力,茶香漫溢而来,难道向秋就只是在品茶吗?当然不是。论一位手艺人,人类的匠心潜藏在细处,他对品种以及水温等等,他都在不停的感受,感受茶叶及茶香在嗅觉间翻滚的状态,不停的输入与输出,既是对当代审美文化里的审判,又传递了文玩传世的匠心精神。
科技与匠心成对立面,看似完美却存在着矛盾的链接性。所谓像不像在于真,真不真在于生命,“感知”这个词是身心干净的过程。我们先摒弃世俗定义而言,AI正在不停的更换匠心文化的可塑性,从而忽略了“温度的感知力”,文化与心灵仿佛被困在了老旧的完美主义模式里。对物品擦脂抹粉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但省去技术性问题,我们再回到话题本身,仔细探索,这种市面所吹牛的精神内核就是一副花架子。比如:如何感知一款茶不同的香,人类停留在好与坏的定义里,却根本不会因为一款红茶所带来的香,而去了解茶文化以及茶叶种类的区别。我们诉说着青花瓷的美丽,却无人探索匠心之人背后创造的辛酸,我们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却没人愿意慢下来体会梯田的乐趣。
说到底,人类忽略了对匠心文化的“温度感知力”。虽说科技可能再过一百年或者五百年会代替劳动生产力,但如果人类无法把控对自己当代文化的了解,认知以及创造,那也就缺失了所谓的全身心体验感,缺失了认真做茶以及审美文化的价值体现。反之,若人类一而再再而三去做一些固定的假大空模式,无法为文化带来力量之美以及世界为文明展开大局之势时,那也会被机器反噬。
在任何设计文化的理念里,很多东西都在争先恐后形成一种鲜明化,以旧换新,以新换旧,在视觉传达中,我见过很多人不停的置换花瓶以及水杯,这种精神需求如果满足不了他们,他们又得不停的换,不停的对比完美主义的游戏规则。再当我们回过头看见这些所谓的流行艺术品对比传统的国人文化,茶宠以及紫砂壶,公道杯等等,会发现越养越好,越专注越好,越简单越好,这种不停的输入道家的精神,无疑是份与物忘,同乎浑涅,却更加让人无比珍贵,无比爱惜。
回归话题本身,在匠心的传统理念中,物类种种,应有尽有,全能机器AI与匠心手艺,文化的发展,內核精神需求等等,我们该如何保留文化“想象的空间”?
明末初期:八大山人。他的画风以孤傲,简单,留白而传承到现世,看过他画的人觉得了了几笔就能把寂寥烘托得如此深情,既是表达了对名利的摒弃,又表达了孤独的境界。
印象里很深刻的是那张孤鸟图,那只孤鸟屹立在白石上,它的脖颈与头缓慢的靠近心脏的位置,低头闭目,周围没有任何流水与树木作为对比,反而恰到好处的留白给我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年轻的时候,他用水墨画表达了现实的不满,人到晚年,他用毛笔勾勒了自我的态度,转而用松弛的手法传递了人间的淡然,好一个骨子里潇洒的诗意!当他面对繁杂的噪音时,他选择执笔画入生命与生长的碰撞,放弃所谓的物流完美主义,以追求本真的状态融入到生活里。
除了温饱与利益,匠心文化与审美之间我们有一段的距离需要去探索,Ai难道什么都懂?浅谈“想象的空间”与当下。
心经里有一讲:生也是苦,生是欲望体,人活在世上有斗争,人活在世上有欲望。这是必然的联系。倘若我们以形式主义放在第一,以流行文化放在第一,却忽略了传统匠心空间里的:严谨,探讨,对比,原创以及雕刻时,这该是多么令人丧气的时代。
但是,这不得不说AI将会与人类共存共生,但不一定是全部。科技AI在市面上能计算出加减乘除,却计算不出茶文化理念的中华重量以及内核精神,它能模仿笔下人物的性格描写,却依旧写不出张爱玲无数次写月亮的忧愁与无奈,它能在匠心文化理念中诉说一段故事,却无法诉说手艺人心灵的细腻与求真的态度。所以,科技AI只能模仿物品的外形结构,却不能深刻走进文化理念与情感认知,更别说实践了,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更应该注重匠心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匠心与文化相承,符号依旧不在是民族的止点,人类在推动独特性的同时,人与物之间更要激发一种善意,物物而不念与物,所谓的“物”也就只是我们的本心,把心赋予欲望外物之时,就无法从内里探索本性的求知欲。理无常是,事无常非,道理没有永远的正确,事情也没有永远的错误。让我们对世间以及文化保留前进的“想象的空间”,依旧步履不停去寻找山水之间的乐趣,以探究真与善的启发作为起点,任凭水肆意的流淌,人类依旧愿意去跋山涉水发觉时代的秘密,这该是如此的安闲从容,这该是如此的本真本源!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