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随记

回想起来,完全不敢相信自己读的第一本张爱玲的作品是《半生缘》(她所认为的她最通俗最世情的作品),而第二本就是《小团圆》——在十三四岁的年纪稀里糊涂地读将一生的爱恨嗔痴提炼出来才写就的小说,只觉得杂乱而语焉不详,实在暴殄天物。

年初读《张爱玲传》,接着读《张爱玲往来书信集》,借由这个契机,计划将她的作品再通读一遍(高中那几年已经陆陆续续通读过一遍),行进一半,尤爱《小团圆》。

从前读不觉得,现在简直溺进去,这个月连读两遍,正在读第三遍。豆瓣有个短评说得真好:《小团圆》是张爱玲写给自己的《红楼梦》。从这个角度看,她那些中短篇何尝不都是在为这部《小团圆》作练笔呢?就像《红楼梦》之前有《风月宝鉴》。

张爱玲说《小团圆》是一个热情故事,想要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话虽如此,可其实并不局限于爱情,她试图捕捉的,还有关于整个生命存在过后所残余的依稀痕迹。所以要写随笔,还要写长篇,而写完以童年往事为底本的长篇《雷峰塔》和《易经》的十年后又在《小团圆》里继续不吝笔墨地用两三章重写那些东西,并持续不断地穿插闪回在后面的章节——与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笔端演绎过无数次的童年、青年纠葛着,可见它们就像一头湖里的绿毛水怪,将人拖入了永远走不出去的湿漉漉的梦。《小团圆》的热情正体于此。此外就是,《小团圆》补齐了张爱玲自传叙事中关于爱情的一角(若将其中的自传性剥离开,文学小说《小团圆》也以丰富的隐喻、实验性的结构与充满言外之意的语言展现着她对于东亚家庭之中病态爱的敏锐洞察),小说里的九莉一再重申,自己随时可以从那段关系中抽身离开,可越是警醒,越是实实在在地扑了进去。从前扑向过父爱、母爱,无一例外地幻灭了;所以既投入又犹豫地扑入情爱,仍旧是幻灭——一路走下来,人生的万花筒潋滟着,提起时一声唏嘘,落笔后万般流连,如此执念当然是热情,也当然注定幻灭。

把世情写到极致的人怎么会不懂世情,不愿应付罢了。曲终人散,读罢都觉悲凉。(个人经验:由《雷锋塔》《易经》一路读下来会比较容易进入《小团圆》,因为那两本是线性叙事,会更容易梳理人物关系和故事线索。或者先读读专业一点的张爱玲传记。)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209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