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老屋的乡愁

文/柳仁强 

春节前,老婆和她的姊妹们商议,打算春节期间回共和镇焕河村的陶瓷老屋相聚。她们想借此机会,带着儿孙们去追寻过去的记忆,重拾在陶瓷老屋的旧时光,慰藉那些流逝的乡愁。 

正月初二中午,老婆八姊妹的家人一行共46人,朝着共和镇焕河村的陶瓷老屋出发。我坐老婆外甥女张富慧的车,车子行驶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我向张富慧讲起陶瓷老屋的过往。

陶瓷老屋,实际上就是原来的德江县陶瓷厂,坐落在乌江边共和镇的焕河村。据大姨夫黄修奎介绍,民国时期,德江陶瓷就已在乌江两岸颇有名气,主要生产坛、罐、碗等器具。1951年,岳父张荣忠从重庆江津辗转来到德江,投身于德江的陶瓷行业。1954年4月,县政府让时任县供销社主任王守林到共和调研,了解到共和焕河村有黏质土资源,便迅速在焕河村成立了德江县陶瓷厂。 

那时,县陶瓷厂利用黏质土,只能生产一些坛、罐、碗、钵之类的陶瓷产品,虽然技术成熟,每年能提供二十万件产品给县供销部门,保障了德江人民能用上陶瓷制品。但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陶瓷产业逐渐走向衰落,陶瓷厂破产解散,上级部门也不再过问,只留下了几栋瓦房。 

后来,岳父承包了陶瓷厂,重新召集工人恢复陶瓷生产。岳父经营的陶瓷厂最兴旺的时候,有采泥工、运泥工、炼泥工、拉坯工、印坯工、上釉工、晒坯工、装坯工、装窑工、烧窑工、出窑工、制釉工等十多个工种的工人。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再加上烧制陶瓷需要大量木柴,会破坏大量林木,与环保政策相悖,陶瓷厂生产的土陶产品逐渐被时代淘汰,往日的辉煌不再,慢慢变成了乡愁记忆的一部分。后来,岳父岳母也搬离陶瓷老屋,到县城和儿女们一起生活。 

我第一次见到陶瓷老屋是在1998年的腊月,那时我刚和老婆相识,当时还不通公路。她带我从县城步行出发,经过大犀山、石打头村,过了焕家沟就到了焕河村的河底下组。陶瓷厂坐落在半山坡,远远望去,就像几户农家散落在半山腰,走近了才发现是个陶瓷作坊。

陶瓷厂一共有四栋瓦房。一栋是保存完好的陶瓷老屋,主要是老婆一家的生活用房;第二栋是陶瓷加工房,用于陶瓷毛坯加工;第三栋是半成品房,用来晾干毛坯和上釉;第四栋是碾坊,主要用于黏土碾压,碾坊下面有两个水池,用于沉淀黏质土。在陶瓷厂的斜坡上,有一个烧制陶瓷的窑,一个月能烧一窑。陶瓷厂生产单耳罐、连耳罐、油罐、盐罐、背壶等,品种丰富。那时候,陶瓷产品还是群众生活的必需品,周边村民会到陶瓷厂挑选陶瓷产品,挑到德江县、共和、稳坪的集市上去卖,一个能卖十几块钱,不仅解决了群众的生活问题,还解决了学生的学费问题。 

当时的陶瓷生产采用传统纯手工工艺,工序繁杂。其中,黏质土尤为关键。每年立冬过后,岳父就组织工人在陶瓷厂旁边的山沟里挖黏土矿。把含有黏土矿的土挑到碾坊,先用人工用铁锤将黏土矿石敲碎成鸡蛋大小的块状,然后把黏土放在碾槽内,用黑布蒙住牛的眼睛,让牛拉着碾盘转动。黏土矿碾细后,再用钢筛筛一遍,放入第一个水池,人工搅拌淘洗,去除杂质,让含有黏土的水流到另一个水池。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挤出泥团中的空气,使泥中的水分均匀,等水沉淀后就成为黏土泥,黏土泥便成为加工陶瓷的主要原料,至此完成了制瓷的第一道工序。

制陶瓷的加工房里有三个圆盘,制陶师傅坐在方凳上,用脚蹬动圆盘,使制坯台高速运转,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着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黏土泥在制陶师傅手中变成了陶瓷坯子。接下来是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照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把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印坯完成后是利坯,将坯覆放在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这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之后,器坯子放在一排排架子上自然风干,

给风干的坯子上好釉,等釉干后就可以装窑。窑装好后开始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温度在1300度左右,烧窑工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一般烧三天三夜就烧制完成,一件陶瓷作品也就诞生了。

在讲述陶瓷老屋的过往中,我们不知不觉就到了焕河村。我提议去焕家沟的“网红井”看看。来到焕家沟“网红井”,虽然是大年初二,但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因为村庄保护得好,古树环绕,村容整洁,民风淳朴。我们看到了“民卫井”,井水清澈,流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眼前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人们纷纷在“网红井”打卡拍照留念。  据村民介绍,早在1984年焕家沟就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寨,2013年被批复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21年又被省文旅厅列为乡村旅游标准级村寨。村寨下面建有风雨长廊和亭子、乡愁馆、农产品展销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和生态停车场。 

2019年,焕家沟被玩电商的年轻人丁浪发现,他的“黔东农仓”“古村乐乐”抖音团队落户村里,从此焕家沟出了名,

民卫井也成了“网红井”,吸引了山内外的人前来,想看看村寨及水井和抖音上有什么不同。村民说,最多的时候一天有2000多人,平时每天也有150 - 200人。就这样,焕家沟通过抖音走向全国,声名远扬。

离开“网红井”,我们来到陶瓷老屋。我看到老屋后面多了一个厂棚,棚里有几个陶瓷电动加工盘,还放置着一批陶瓷胚胎。厂内有一座电烧窑,窑内有单耳罐、连耳罐、油罐、盐罐、甑子等陶瓷成品,这些产品通过直播带货销往全国各地。 

后来了解到,这个新建的陶瓷厂是县乡村振兴局规划建设的。它依托焕家沟“网红井”的优势,结合旧厂房的现状,融合修旧如旧、新旧结合的理念,把老窑整理出来,作为陶瓷厂的旧物,让更多人了解陶瓷的历史,又在陶瓷老屋后面新建了一个厂。内部功能设计将现代科技和传统制瓷工艺相结合,打造中国乡村陶瓷艺术馆,一方面展现了德江陶瓷的“前世今生”,另一方面让游客在焕河村能沉浸式体验陶瓷制作工艺,还能选购传统的陶瓷产品。让陶瓷非遗文化艺术与旅游体验为乡村赋能,形成“土陶 + 旅游 + 乡村振兴”的产业链,打响焕河村陶瓷品牌,促进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一个集陶瓷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学生研学、观赏体验、交流研究、创作设计、销售等陶瓷文化为一体的焕河旅游,正铺展出美丽的画卷,这里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景区村,蝶变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幸福乡村。 

站在陶瓷老屋前,抬头仰望,老屋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守候在大山中,让人不禁想起曾经生产陶瓷的时代,仿佛还能听见碾坊里碾子的转动声和工人敲打陶坯的声音。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不通公路,所有东西都靠肩挑背驮,没有吃苦的精神和毅力,很难实现持续发展。陶瓷老屋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它见证了德江陶瓷的发展历程,承载着过去艰难岁月里老一辈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抚摸着陶瓷老屋,仍能感受到它的温暖。老婆八姊妹在陶瓷老屋出生,这里留存着她们儿时的记忆。仿佛还能看到老屋里岳母煮饭的身影,闻到香喷喷的柴火饭味道,以及岳父忙碌的样子。

如今,两位老人已经离世,陶瓷老屋依然矗立在半山腰,只是通往老屋的交通变得四通八达。老屋历经风雨,有些破旧,小舅子对它进行了维修,还保留着原貌,屋檐下护壁上当年的毛主席语录依然清晰可见。因为老婆八姊妹在这里出生、成长,她们对陶瓷老屋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如果没有岳父岳母的吃苦耐劳,子女们可能上不起学,也走不出大山;没有良好的家风传承,八姊妹也不会如此团结,更不会再相聚于老屋。正是因为她们在陶瓷老屋经历了诸多悲欢离合,有着难以忘怀的乡愁,才更加珍惜姊妹情谊,齐聚陶瓷老屋。

陶瓷老屋的存在,融合了一段历史记忆,凝聚着往昔的点点滴滴,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洗礼,孕育了几代人的生活。这里留下了许多故事和回忆,让人难忘过去的岁月。记住乡愁,期待明年还能在陶瓷老屋相聚!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216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