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处置:方式与措施全解析
先说一下近代的金融史。西方世界之所以能够引领全球300年,这起点就是欧洲各国之间不断的发生战争催生出来的信贷,从而建立了现代的银行系统,他们又可以通过这个金融体系向海外倾销。殖民战争,将危机转移消化到国外或者海外。债务不会消失,债务只会转移。美国向外疏散危机,也是运用金融网络,通过美元这个世界唯一的货币,进行收割全世界的羊毛。也就是说,各国会因为自己所处于食物链的位置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决策者拥有的权利大小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的去杠杆方案。但有一点相同的是,任何情形中,决策者都要优先选择货币宽松,因为这个比货币紧缩要来的容易,可是货币宽松他又制造出经济泡沫。每次货币宽松,当生产领域的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到零的时候,市场上就会发生产能过剩。

因为经济在复苏到繁荣,它是一种财富的效应,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过高的热情加上热情,又会导致资金泛滥成灾。当投资过剩,信贷处于高位,意识到风险就会信贷紧缩,而那些靠银行低息贷款加杠杆的后来者,就变成了高位接盘侠。亏损一个接一个,暴雷一个接一个,过多的热钱很容易产生经济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又会引发金融危机,进而引爆整个债务链条,经济就会被动进入螺旋式下行过程,更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萧条或者革命等等。所以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一般都会在泡沫阶段就采取主动的行动,然而它识别泡沫存在,它就显得非常关键。
经济泡沫一般具备哪些特征呢?通常资产的价格快速飙升,这样给人感觉形势一片大好。从而民众的信心呢,又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群体的意识一旦统一,就变成了一种共识,大家都在狂欢中,都不相信经济将会进入快速衰退,继续疯狂加仓加杠杆买进。格林斯潘曾有句名言,泡沫只有在破裂之后才会被人们认识为泡沫,而等到泡沫破裂,更多的是家破人亡。在狂欢中,很多人都会以为自己不是接最后一棒的人,其实你就是那个人。因为市场的价格波动,它会影响到人的心理预期,往往也会左右人的判断力,尤其是当资产价格快速上升期,它就会增生和放大人们看涨的情绪,这会让参与者,更加积极的选择用激进的方式加大杠杆,投入更多的资金贷款买,梭哈买。当买家大量的买入的时候,就会增加库存量,对应未来的价格,他又会继续推高,而后面新进来的买家由于受到市场的信息刺激。一拍大腿大军立刻。跑步进场这个刺激主要来于货币政策利好的一系列刺激,而这样的积极的情绪又会过度的放大市场的利好,从而带来了一些连锁反应,每个人都怕自己买的少,买的晚,而这一种贪图便宜的心理又继续影响了下一群人,于是参与者进来的人越来越多,这个价格就会推入到一个疯涨的阶段。
管理层一看情况不妙,这经济过热,有泡沫。举个例子,2015年跑步进入到股市的,全民加杠杆,股票倍增,硬是把上证指数加杠杆干到5000多点,管理层一看这不行,经济过热了,股市太疯狂了,立刻实施紧缩的政策,火速降温灭火。而这样,就会导致了市场的崩溃,一大批人死掉,牺牲了。阳台、天台都是人,跳了跳,跑了跑,消失,很多人爆仓了,亏的钱这一辈子都还不完,从这样的一个完整的经济泡沫,在发展到成熟再到破裂,这个顺序一次是,首先现贷市场的放贷额度达到了顶部,说明市场的授信额度呢,几乎已经饱和了,银行的信贷的低息资金不再持续的向市场输血了,市场的套利资本就会失去的推动资产价格的一个驱动力,于是这个资产就会进入到快速的下行,金融机构都想自保,又会陆续的从市场筹回资金,变成了快速的去杠杆,市面上资金立刻显得失血、贫血,资金更加紧张,恐怖的情绪得到进一步放大,抛盘的人会越来越多,价格继续下跌,直到资产价格回归到真实的价格,泡沫就消失了,然后就失去了N多年,人们回归到理性进行反思。
原则上来讲,决策者是采取措施主动阻止经济泡沫发生的,但大多数普通人是根本分不清哪个是泡沫,哪个是繁荣,一旦专业人士察觉到危险的存在,就会果断采取措施。最近有个新词叫做和谐的去杠杆,其实就是软着陆,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避免触发债务危机,因为债务危机它可以直接演变成信任危机,从而又会造成萧条。我认为经济泡沫的破裂等同于硬着陆,而软着陆就是决策者采取措施控制名义上的债务增长,因为债务危机的源头就是债务。
那债务如何才能消灭呢?只有两种方法,要么归还,要么违约。如果你能在短期内归还所欠的债务,那就不存在债务危机,只有还不了的债务才叫债务危机。那又有人问了,既然违约,长痛不如短痛,主动货币通缩,这样可以快速的直接引爆债务,与其被动等别人来推,不如主动的跳下去,好重启下一个周期。如果真的是来个痛快,通过剧烈的通缩手段主动引爆这些债务,所换来的代价一定不是新的增长周期,因为违约的方式是你处理债务的手段,而换来的代价就是信用体系的崩溃,请问有哪个银行还能贷出钱?谁又会借到钱,大家借不到钱,那信贷就无法在下一个经济当中起到一个促进推动的作用,如果银行没有钱,那下一个信贷周期你就无法启动,那经济何来增长?哪里还会有增长预期?再说,一旦信用体系遭到破坏,势必会导致经济进一步衰退,社会经济就会进入到更深的一个螺旋漩涡里,从而又会引发生产危机,进一步扩大失业率,市场的商品流动性会更差,经济活跃度甚至会跌到冰点。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来于主动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所以紧缩的货币政策根本不能解决债务问题,一旦社会的支出快速的减少,它又会加大失业率,从而又产生动乱,进一步恶化。那既然硬的不行,那咱就来软的。所以软着陆就是和谐的,温和的,去杠杆,它是一个苦日子的过程,加杠杆是吃香喝辣的生活,所以大家很多人很留恋几年前的美好日子以前我们过的是阔日子,当下和以后过的是苦日子,其实最苦的日子已经来临了,就是下半年和明年,熬过这些苦日子,等待着我们是好日子。

那如何开启和谐式的去杠杆呢?我认为有两点,A点必须控制好泡沫,让他别炸,B点必须将坏账分摊延长至多年,然后定时定点有计划的进行一一爆破。不能集中爆,有的人你想死也不能让你死,今年你死,明年他死,想死还得排着队,因为分摊和延长到多年,他需要一个时间,用时间的原计划,从而换来生存空间的机会。想实现B点的前提就要准确的控制A点。
那么怎么抑制泡沫别炸?首先。别继续的吹大了,因为已知是泡沫,说明离自爆不远了,不能误倒大家,否则人家还美滋滋的以为即将到来的是繁荣。其次,还要实施宏观审慎的政策,有针对性的控制住泡沫部门的债务增长,允许其他部门债务继续增长,定向放水。如果同时要做好以上A.B点,还得要加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就是债务要以本国货币计价,第二个前提就是决策者拥有绝对的权威,而且能够正确的判断。如果债务不能以本国货币计价,就无法债务货币化,也就说明本国不能继续印钱还债了,无法强行印钱还债。如果决策者没有绝对的权威,那么在处置危机这个过程触动了法律,还有新制定的程序限制,就会无法快速有效的采取措施。比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发生的时候,美国财政部鲍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决定救助凡尔街大银行时,就面临向公众解释,谁该来承担这笔损失的问题,到底该谁来承担?如果采取强制的救助措施,就会使得制造问题的银行精英们,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而无数中小投资者都被他们设计好的各种套路引诱去购买房产,中产成了那次经济危机的牺牲者,如果没有人来承担,那公众是很难接受的。我们的这次态度也是比较强硬,央行面对地方债务也给出态度,自家的娃自己抱回家。于是整顿风暴一个接着一个。
那为什么不采取硬着陆?因为硬着陆等于主动击破,将会失去N多年。软着陆就是在泡沫没破之前,人为的采取干预,提前的去杠杆,这个时期也会带来了一种衰退,经常引起一些人的反噬,阻力也非常大。其实往前看,每次美国经济在衰退之后,都是一种强大的贫富差距拉大,这样的问题每次都会出现,难道美国商界的精英他不清楚这一点?他能不知道?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复苏是严重的破坏,但是他们必须迎合那些资本家,以赢得选票。
之前股汇债三杀的阿根廷那更惨。AB2个条件他都没有达到,但是他的70%的债务居然来自于外债,换届选举依然被民粹主义绑架,导致外资疯狂出逃,经济加速崩溃。我们既有充足的外汇,又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权利,我们丝毫不用怀疑,我们可以对老大哥抱有非常大的希望。每次经济危机,总有一些人要为此事负责,有那些人。就是既得利益者,也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的人。既要和谐的去杠杆,还要实现软着陆,这种强制用力困难很大,所以内部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凡是伤害到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就要接受审判,于是内部的整顿风暴将会持续很久,不要拿以往任何的经验作为参考,以往没有如此两个同时发生,以往任何的时候整顿也没有这会猛烈,可见决心之大,力度之猛。
同时这边我们还必须控制好,抑制好泡沫,我们还要做好以下两个工作,第一、时刻控制泡沫,24小时三班倒,不带打盹的,因为泡沫它很脆弱,它还是一个引爆债务链条的引线。抑制泡沫是实现软着陆的前提。具体措施就是控制泡沫部门的债务继续增长,比如控制信托资金以及海外发行债务流入的规模等。第二,补充流动性,资金注入到市场中。当一国的经济开始出现泡沫时,通常制造业就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而现在的资金又需要找一个新的去处,在放贷的压力之下,信贷资金很难不流入到泡沫部门,甚至有可能又回到之前的老路,又把泡沫部门变成信贷扩张的源头,可一旦泡沫部门这个水龙头扭曲,市场就会出现流动性紧缩的问题。所以此时的央行它是两头抓,既要控制泡沫部门的债务增长,还得继续印发货币,希望通过其他市场来注入新增货币,以此来换取不断下降的信贷额度,这也是史无前例的艰巨任务。因为商业银行一旦对泡沫部门的贷款额度限制在信贷市场上,他立刻就能得出还用产业链上的资金呢,立刻就会感受到紧张,资金一旦过度紧张,有可能就会造成更大面积的违约。所以央行这面还要降低非泡沫部门的利率,采取定向降准,精准灌溉,避免大水灌溉,并鼓励商业银行对非泡沫部门提供更多的贷款,把新增的货币注入到市场中,用时间换空间,慢慢弱化柱子的依赖性。央行这么做的目的,既要保持新增货币通过信贷的方式投向到市场。还要整体控制泡沫部门的债务增长,又要通过对利率的调控,政策的利好,精准触达新增的信贷市场,正确的引导资金流入到市场中。因为市场一旦货币流动紧缩,意味着市场更缺钱,那么用钱的企业和单位,它的成本就会升高,市场利率一旦上升,与央行的利率处于脱钩状态,不管央行基准利率如何降低,传导到市场上的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
那么化解债务的第二种方式就是债务货币化,因为货币宽松它比货币紧缩来得更容易,它既可以在不赖账的基础上将债务稀释掉,还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还能开启新一轮的周期,一键散掉。第三种措施就是加强监管,因为资金的流动要比资金的数量更重要,资金只有流动起来,这个经济效应才会得到增长,这也是美国可以使用极低的M2来驱动极高的GDP最直接的原因,因为他们的金融体系更发达,所以他们的货币流通以及使用效率要比我们高很多。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优点,我们的优点就是在危机当中这种情形反而更安全。因为金融系统不够丰富,就意味着我们的资产和负债集中在银行表内,而我们的银行系统被控完全听命于老大哥央行,所以我们可以做到步调一致,不怕挤兑,即使PTP连片的炸也没引起当时的银行挤兑,我们国有银行那是稳如磐石,这在美国都是很难想象的。但是每次在危机处置的过程中,或者大批债务重组的这个环节,就必须有人为此付出代价,那谁会是付出代价的呢?首先就得是有闲钱的人,只有有闲钱的人。你才有资格当代价。所以在不危及国家信用的基础情况下,决策者会选择加强监管,揪出问题的企业或者内鬼、贪污腐败等。这些人很多身上都有闲钱没收回来充公,可以打破刚性兑付债务,所以通过不合法的手段捞到钱的那部分有钱人,会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还有那些已经上市的公司或者准备上市的公司,很多也有违规操作经不起查的,就连电商之间都互相赠送数据,凭空制造营收刷单,美化报表,财务造假,融了几轮正准备要上市,突然爆出一个,贪污赎罪行为,立案立刻接受调查。当经济越不好的时候,那市场整顿和监管只会加强。这好比一个企业,常年经营处于亏损或者不盈利,那老板就要开会了,进行整顿,自我检查,找出内部问题,是否有腐败,是否有内奸。当然强监管,肯定是好事,市场也希望对有问题的企业从重从严处罚,但是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这就是黑天鹅事件。

用一句话来总结,各国在处理债务问题,最终的结果都是大量印钱,财政赤字剧增。当全球货币集体宽松,在那个时候,那货币对应的黄金、大宗商品还有股票就会出现大幅的贬值,2008年到2014年这六年时间,以前的黄金涨了四倍,未来我还是非常看好我们的经济,那当然不是现在,现在市场在整顿在洗牌,也会有很多人过多过大的放大A股市场,忽悠很多这种韭菜进入,有很多小散跑步进场,你早上进去有可能下午就被套在里面了,我认为今年和明年将会是我们的苦日子,所以我们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熬过这一阵子。你此时处于穷困潦倒的,想靠借钱炒股发财翻身了,这个这条路就此打住。等你赚到钱,有闲钱的时候,你可以拿一点放在里面,输赢无所谓,你拿借来的钱当救命钱到股市里面去赌,你会输的很惨,你几乎没有任何赢的希望,即使你在里面赢了,你也不会走的,你只会继续加仓和补仓,直到你把手里的筹码输完为止。因为大A就是一个大赌场,赌徒只有在输的一无所有的时候才会离场。赌徒最终的命运基本上都是输的很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