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海观澜》01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

网络图片

在北宋词坛,柳永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与独特魅力的大家。他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却一生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但命运的坎坷并未掩盖他的万丈才情,反而促使他深入市井,与歌伎乐工交往,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他精通音律,大量创作慢词,拓展了词的体制,丰富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词风细腻婉约,情感真挚,自成一派。而《雨霖铃·寒蝉凄切》,更是他众多佳作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打动着无数读者的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的开篇,短短三句,便巧妙地运用通感,将听觉与触觉完美融合。一个深秋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四周弥漫着雨后潮湿的气息,仿佛能触摸到这份带着丝丝凉意的湿润。此时,寒蝉在枝头发出凄切的鸣叫,这声声蝉鸣,仿佛化作一双双冰冷的手,轻轻抚过离人的心尖,让人心头涌起阵阵寒意。“长亭”,作为古人送别的经典场所,在这渐浓的暮色笼罩下,显得格外孤寂,仿佛也在为这即将到来的离别而哀伤。柳永通过这几句,仅仅用简单的意象,就营造出一种极为凄清、悲凉的氛围,奠定了全词哀伤的情感基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离别愁绪。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几句,词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在京城门外饯行的场景。在这离别的时刻,本应是一场充满温情的饯行宴,然而“无绪”二字,却将离人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眼前的美酒佳肴,在浓浓的离别愁绪笼罩下,变得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此时,“兰舟催发”的催促声从耳边传来,这声音就像一记记重锤,重重地敲打着恋人们的心。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听觉信号,更将那种时间紧迫、不得不别的焦灼感,通过听觉转化为内心的煎熬,让词人与爱人之间的难舍难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能看到词人与爱人紧握双手,眼中满是不舍,却又无奈于即将到来的分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千古名句,无疑是通感手法运用的巅峰之作。词人凭借着丰富的想象,描绘出酒醒后的画面:在寂静的清晨,自己漂泊在异乡的江上。岸边,杨柳依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天空中,一弯残月高悬。“晓风”轻拂而过,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凉意,更像是一种孤独、凄凉的情绪,顺着肌肤渗透进骨子里,恰似酒醒后的苦涩与迷茫。而那“残月”的清冷光辉,洒在大地上,也洒在词人的心头,仿佛一层薄霜,将孤独与思念凝固。在这里,视觉中的景象与触觉、味觉所引发的情感相互交融,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词人离别后的孤寂与落寞。这幅画面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后情境的经典场景。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几句词,词人进一步深化情感,将视觉中的美好景象与内心的孤独寂寞打通。词人设想,此去一别,未来的日子里,即便有无数美好的风景,在没有爱人陪伴的情况下,都变得毫无意义。那些“良辰好景”,本应是赏心悦目的画面,此时却因离别而化作内心空洞的虚无感。心中那“千种风情”,那些细腻的情感,无人诉说的孤独,仿佛变成了一种无法驱散的气味,弥漫在四周,让人沉浸在无尽的思念与哀愁之中。这几句词,将离别的痛苦和对爱人的思念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与失去后的痛苦。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凭借其独特的通感艺术、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高超的文学技巧,将离别之愁描绘得入木三分,使这首词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它就像一首古老而深情的情歌,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在寒蝉的凄切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与爱人分别时的不舍,感受到了那份深沉而真挚的离别之痛。柳永用他的笔,为我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情感宝藏,让后人在品读中不断感受爱情的力量与离别之苦的凄美。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235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