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信息过载:让大脑重新能够创作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为什么有时候看了很多的内容,但是却反而写不出东西来了呢?相信不少写作路上的小伙伴和我有特别相似的经历和疑惑。别担心,别着急,其实这种现象非常常见,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有这种吃西瓜吐不出籽儿的“憋闷”。由于这种现象太过普遍,使得研究大脑的科学团队为其起了一个专业名词:信息过载型写作障碍。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创作焦虑。
虽然这也是焦虑的一种,但这种焦虑的本质出于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就像正在修建的施工现场,要用围栏围起来一样:你的大脑正在经历认知和审美的迭代升级,这关乎你创作能力的重构。这一关键期间,你大脑的部分区域正在进行重要施工,因此你的大脑选择这种“拒绝输出”的方式,给尚未完工的“认知升级工程”也围上一个围栏,即创作焦虑。
但是光搭建这个围栏还不够,还需要卸载大脑接收到的过多的信息。毕竟这种焦虑的来源就是信息过载。你也许会惊奇,哇,这年头,怎么什么都可以引发焦虑哦!现在的人都这么脆皮,都是玻璃心吗?

当然不是啦,这跟大脑的生物化学反应,神经递质水平和各种波的频率等客观变化是密切相关的。首先,大脑的工作记忆区只能同时处理4-7个信息组块,当大量信息涌入时会产生“注意力稀释”效应,使大脑注意力涣散,无法提起精神再集中精力进行信息整合与创作。
进一步的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信息过载时前额叶皮层会出现γ波异常:背外侧前额叶(DLPFC)出现神经资源“耗尽”现象,γ波波频(本应30-100Hz)同步性下降,导致思维整合功能、工作记忆与执行功能暂时下降,逻辑整合能力骤减。而腹内侧前额叶(vmPFC)的情感决策区会因认知负荷过重而异常激活,引发“决策瘫痪”(实验显示信息超载时该区域血氧水平会降低15-20%)。
不仅如此,前扣带回皮层(ACC)也会发生“冲突监测失灵”的状况:原本负责监测认知冲突的ACC在持续性信息过载时会产生“错误信号泛滥”的判断,导致 θ波(正常4-8Hz)振荡紊乱,降低错误识别能力;以及触发过度警觉状态,释放过量的去甲肾上腺素。

更要命的是,过载的信息会使基底神经节的“信息过滤器”失效,就像塞满了垃圾的洗衣机滤网一样,无法保证洗衣机桶内干净无残留。其中,由于多巴胺D2受体过度激活,导致无关信息过滤功能下降甚至失效。以滤网失效的洗衣机作类比的话,大脑中也不再清明,而是混乱的、漂浮着许多无关碎片的、什么都搅在一起的。关键的关键:这会导致习惯性行为的回路成为主导,具体表现为机械性刷信息等难以自止的重复行为——对自己的某些强迫性重复行为,大家都了悟一二了吧。

再说到杏仁核——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脑区,在信息过载时它更疯狂,会用情绪劫持主人。具体情况是这样的:信息超载达到阈值时,杏仁核中央核会向蓝斑发送紧急信号,首先引发皮质醇水平激增; 继而导致人类大脑的“情绪化信息处理”。据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显示,此时人们对负面信息的敏感度提升300%。而情绪脑(边缘系统)被过度刺激后,也一起帮着对输入的大量信息“情感过滤”,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前额叶的创造性输出——这很好理解,毕竟思维都被情绪控制了,已经变得顽固僵化了嘛。
别忘了还有负责记忆的海马体。这个刚正尽责的严肃“史官”,在信息过载的洪流中竟也未能幸免。被猛灌了信息的毒茶,海马体出现了记忆编码紊乱的状况。信息的持续过载不仅会导致LTP过程受阻,使新记忆的形成效率下降40-60%,还会使人脑出现虚假记忆拼接的现象,这是海马体CA3区遭到过量信息干扰后放电异常所致。


再把目光拉远一点,从较为宏观的生物进化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障碍焦虑反应的本质是古哺乳动物脑的一种能量保护机制——当大脑预测到信息处理能耗超过每日基础代谢率的20%时(约400大卡),会自动触发抑制状态以防止系统过热。这也为整个躯体节约了能量,更利于自身在残酷自然中生存。
以上是基于生物化学、进化学等科学基础理论与研究,总结出的关于信息过载型写作障碍与焦虑的部分成因;下面我们来扒一扒,抑制我们创作的一些深层原因。
1.接触过多优质内容会拉高自我期待阈值,产生心理上的“对比抑制效应”,使我们不自觉掉入完美主义陷阱中。
2.过量输入会导致大脑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思维路径,即“思维同质化”,是神经可塑性导致的副作用。此时默认模式网络(DMN)开始耀武扬威,导致创造性的冻结。这一过程中,负责发散思维的神经网络会被过度激活的突显网络强制抑制,导致“创造性联想”发出的波频8-12Hz的α波中断。具体表现和感受有:“明明知道很多,但无法产生新联系”等。
为了突破这一障碍,我们需要一些创新型的解决方案。下面举出几例供参考和尝试。但我相信每一个聪明的你。一定可以想出更多绝妙的点子,应对生理和心理的局限性带来的各种阻碍。
1.信息炼金术之“3-2-1转化法”:获取的信息当中,每3个观点提炼为2个核心,最终炼化成1个自己的原创见解。
2.认知重启技巧:用非文字刺激,如音乐类,绘画类,体育类等,激活右脑,平衡各激素水平,打破思维定式。
3.逆向创作法:彻头彻尾抛弃完美主义,先强制输出粗糙的初稿,再反向寻找支撑材料,逐步丰富细化。
4.神经科学实验研究出的一些实用工具:
①使用“双坎笔记法”:坎,水也。分设「灵感池」和「思考流」两个笔记本,一个集思广益,一个连点成线。
②活用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可视化脑中的混沌信息,可实现信息卸载。
③采用“20%留白原则”:刻意保留20%的内容不去查得一清二楚,保持20%的模糊,迫使大脑补全缺口。
④建议尝试“脉冲式创作循环”法:45分钟沉浸式阅读→闭眼冥想5分钟→15分钟自由书写→30分钟肢体运动(尽可能选择缓和的舒展性的)→调整呼吸,闭目养神5分钟→按顺序从头再来。这种模式利用了大脑θ-γ波的耦合机制,能有效促进信息整合。而且间歇性低强度运动(如慢走)有助于提升脑脊液循环,帮助清除人体内环境中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使各脑区恢复协同工作状态。总之一系列操作下来,你能明显感觉到你的大脑恢复了不少活力,能够更清醒且轻松自主地思考。
不管怎么样,试一试吧,身为创作者的我们一起尝试,就当玩儿好啦。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242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