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基础课可以怎么上?

双创基础的教材包含十个模块,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到团队,到机会,到资源,到模式,到调研,到财务,直到最后的创业计划书,创办企业,以及路演,似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流程性的内容,但是仔细思量,却发现,真实的创业过程可能会与书本的内容大相径庭。由于面向大一新生,他们大多数人还没有从高中学习的那种线性思维中挣脱出来,整个学习状态依然是被动的,然而,大学生的学习应该存在极大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源自于内心的诉求,就好比水流之所以能够映照出地面高低形状,是源自于重力,而大量的学生实际上是没有重力来约束他们的。因此,构建大学生的这种内生驱动力就是关键,纵观整本书,我们看到的只有几个字:创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诸多要素齐聚一堂才能够成功,这样的例子哪怕是从目录结构就可以看出来,模块一的企业家精神,创新思维可以认为是对学习者的第一次打击,大部分学生是搞不清楚两者的内涵的,深入挖掘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可以发现,其中的冒险因素和应对随机性的韧性,可能是企业家精神的主体内涵,然而,大部分个体关注的都是确定性,他们还没有适应这个随机社会。在模块二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业者的素质,这又是对学生的一次巨大考验,对比下来会发现,大部分学生,甚至有的已经走在创业道路上的创业者,也很难说具备这些素质,而团队合作,更是现在大部分学生的软肋,又一道拦路虎让他们对创业这个事儿望而却步。模块三的创业机会相对比较中性,不过,机会本身的随机性,要么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要么会让学生陷入一种无法抓住机会的自责,模块四的创业资源,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更是心中永远的痛,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在社会资本的积累上,近乎于零,接下来的营销,财务分析,路演,每一个都是一种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站起来讲话都显得吃力,更何况要完成这些技术性或者社会性的活动呢?最后是创业计划书,似乎由一个模板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系统性的思考,但是由于前面已经积累了太多的负面情绪,这种思考到最后也仅仅可以转化为完成任务交个差,最后拿到学分而已,那么课程似乎也就回到了课程本身,学生也仅仅在这个课程当中洗礼了一下,最后形成“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结果,没有办法形成学生的核心能力。

因此,我个人并不认为,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讲授课程会让学生受益巨大,这样的条件罗列很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畏难心理,一旦塑性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在接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形成了抵触,那后续要想纠正过来,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气。不过这本教材作为一本工具书还是有用的,教材就像一篇曲谱,而教师就是那个演奏曲谱的人,曲谱只有一份,演唱结果却千差万别,有的成为了卡拉OK的经典,有的却只能在卡拉OK里面唱唱。

那么,如何去给学生们上课才能够击中双创基础的本质呢?双创基础课程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呢?如何去平衡教务管理的形式性和双创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呢?作为上课的教师来讲,应该如何开展这门课呢?很显然,这些问题都是一针见血,拳拳到肉的问题,也是一个负责任的课程管理者应该提出来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可能会带来整个课程翻天覆地的变化,既要考虑了教材的适用性,又要考虑所讲授学生的接受度。

首先,双创基础这门课是有别于其他课程的。

如果说其他的类似于物理或者化学,甚至诸如供应链等专业课所探讨的问题都是可以证伪的科学问题的话,创业课程的问题则更多的体现在探讨可能性,因此,针对具体的某一个标的而言,一旦这个事情发生了,就再难重演,而创业课程对于这样的标的的分析,也就是一种马后炮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一种怪异的结果,即从逻辑过程上,这点说得通,但是从实操上,却再难重现。那么,基于课程的这种特点,我么能够做什么呢?过分的强调创业随机性,会触发每个人心里的那种对确定性的渴望的强烈反弹,但是不强调随机性,又能强调什么呢?在实操中,我会以“无穷无尽”的竞争来将这种随机性划过去,强调长时间的做能够让随机性降低,同时也能够构筑创业项目的门槛,从而在后续的竞争中获取相对优势。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我们建立与学生的信任

我们知道学生处于高中到大学的这种模式转化期,通过各种手段强化这种转变都不为过,在实操上,我希望他们能够从清醒的认识自己开始,每个学生在经历了小学,中学的学习,以及家庭朋友的熏陶,都已经对自己形成了一定的型塑,这种型塑成就了一个独特的个体,如果没有差异化的考核,这其中一定会有大量的半成品甚至废品,但是如果考虑到优势的多样性,每一个学生都原则上具有自身的优势,而具有优势和认识到优势存在鸿沟,因此,通过优势心理学让学生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自信,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和评价方法。

既然强调了教师是类似于歌唱家的角色,基于同样的乐谱进行差异化演绎,那么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就显得格外必要,在可行的手段中,可能没有什么比教师的自我剖析更有价值了,就好比敞开自己的心扉,让学生们自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刻上教师的基因,并非是坏事,这样的演绎使得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比较好的发挥,也有助于教学成果的产生,不过,评价体系能够跟上对这种行为给予激励的话,会促使更多的老师花心思去琢磨上课,把上课当成一种表演艺术。

第三,双创课程的目标应该实际一些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本科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以后,会去注册公司,把自己的愿景变成现实,由于创新创业本身具有概率性特征,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失败率是非常高的,这其中有制度因素,也有个体因素,既然是多因素决定的,而因素越多,以为着成功的概率就越小,但是,创办企业以后,一堆成本就出现了,创业很多时候可能并非比拼谁的产品更优秀,更多的时候是比拼谁能够活的更久,而制度性的成本可能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课本上提及了创办企业,如果仅仅是作为知识性的宣讲,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讲授老师把创办企业当成目标的话,就可能会明显误导学生了,如果企业法转非,要花很大的代价才能把这种污点抹去。因此,双创基础的课程,从目标设计上,应该更务实一些,双创基础仅仅是完成逻辑上的创业,那么完成创业计划书,并且能够实施路演,会比较务实一些。这也为后续双创的进阶课程提供了空间,进阶课程可以在实操上发力,从而为课程的深度提供可能性。

第四,双创课程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性

教材的特征与专著的特征是有却别的,教材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是以介绍为主,因此导致了知识点非常密集,而专著则是以问题作为切入点,论证的过程都是以这个问题作为落脚点,这也使得专著的阅读会比教材容易一些,毕竟论点只有一个,而论证过程的逻辑性和论据的充分性,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被辨识出来的。那么双创课程的逻辑性在哪里呢?在这里,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下,通过总分的方式进行。刚开始,我介绍课程目标,课程架构,接下来,让学生完成优势识别,紧接着是机会识别,然后构建愿景,组建团队,执行项目,项目目的性路演,以及最终路演。为什么我认为这样逻辑顺序是合适的呢?学生自我优势的建立是既成事实,我们需要强调这点,就好像给学生们种下了一颗自信的种子,而机会识别则是从客体角度引发学生们的思考,一旦学生考试思考,就已经产生了内驱力,紧接着思考的工具包括九型商业模式画布,精益创业法,以及愿景、战略、产品的思维模型,都可以成为这里面顺理成章需要介绍的内容,这些方法立马都可以用上。组建团队并不是为了完成学业,而是完成我们发现的那种创业可能性,一旦团队行程,实际上麻烦也就出现了,学生团队要保持较高的效率,实际上需要很多管理学的理论和实操支持的,在真实的市场案例中,因为团队而失败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而团队引入一个原则,要想聚,先想散,因此,我们在这里引入一个散伙条件,每一个成员需要阅读以后认真签署。由于是虚拟执行,项目的实操会变得越发的困难,引入敏捷项目管理,会让整个团队,或者其他看到这个团队的进步,至于多目标的路演,可以包括招人路演,产品发布路演,项目融资路演等等,也包括比赛路演,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让同学们得到一定的锻炼,尽可能的弱化虚拟性。

当然,这种虚拟性也体现在实际的财务投入上,为了尽可能的模拟这些,我们设定了一个场景:参与者每人都是以股东的形式来完成这个项目,那么需要一定的投资额度,而更大的资金量则可以由同学或者老师来完成,无论是项目路演,还是投资,都需要充分的理由,从这种意义上看,除了资金的虚拟性以外,其他的都尽可能的真实,也让创新创业的这种逻辑演练具备一定的实践性。

以上就是对于双创基础的一些粗浅认识,在后续进一步沟通和实践中,可以让这门课变得更加切合实际,同时在AI加持下的系统性思考,更能让我们避免抓大而放小。鉴于我自身的经历的独特性,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理解可能会更加实际一些,不过,考虑到我的教龄尚浅,我并没有把握能够将整个课程体系玩转,这更加促使我需要系统性的思考,保证整个课程的有序进行。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246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