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当国际奖项遇上普通读者的失望

一、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翻开《巴别塔》之前,我对这本厚砖头充满期待。527千字,16开的大部头,国内外各大榜单的宠儿,怎么看都该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杰作。然而,读完之后,我只感到一种被营销欺骗的疲惫——情节拖沓、废话连篇、转折突兀,甚至让我怀疑:“就这?凭什么被吹爆?” 

或许,这本书原本是英文写作,翻译成中文后丢失了某种神韵。正如书中所言:“翻译即背叛,翻译是戴着镣铐舞蹈,是遗憾的艺术,是巴别塔的诅咒。”但即使考虑到翻译的损耗,我依然无法爱上它。 

二、冗长的牛津日常与断裂的叙事

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描写四个牛津大学生的生活——没完没了的学术讨论、咖啡馆里的哲学辩论、若即若离的情感纠葛。作者似乎沉迷于展示自己的语言知识和学院派趣味,却忽略了小说最基本的吸引力:故事。 

而当剧情终于有所推进时,却突然断崖式收尾,仿佛作者写累了,草草了事。这种结构上的失衡,让我不禁怀疑:“胜利不是必然。胜利或许已经初具雏形,但是他们必须通过暴力、苦难、殉道者和鲜血才能取得胜利。”然而,书中的“胜利”并未真正到来,只剩下读者的困惑和失望。 

三、奖项的光环与普通读者的距离

这本书在国外屡获殊荣,但在中文读者群体中,评价却两极分化。喜欢的,赞其深刻;不喜欢的,如我,只觉得它空洞而自恋。这种现象让我思考:国际奖项的评判标准,是否与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脱节? 

或许,评委们看重的是作品的政治隐喻、语言实验或文化异质性,而普通读者更在乎故事是否动人、节奏是否流畅。当一本书被过度营销,吹捧成“必读经典”,实际阅读后却味同嚼蜡,难免让人产生逆反心理。 

四、写在最后的阅读建议

如果你也对《巴别塔》感兴趣,不妨先试读电子版。对于厚重大部头的外国文学,尤其是获奖作品,保持审慎的期待——奖项不代表一切,你的阅读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摘录金句

1. “翻译即背叛,翻译是戴着镣铐舞蹈,是遗憾的艺术,是巴别塔的诅咒。”

2. “罗宾试着说服自己就算不幸福,至少也算是心满意足。”

3. “有力量做出改变的人都处于既得利益者的位置,而最深受其害的人却没有任何力量。”

4. “胜利不是必然。胜利或许已经初具雏形,但是他们必须通过暴力、苦难、殉道者和鲜血才能取得胜利。”

5. “胜利要靠智谋、坚持和牺牲来实现。胜利是一场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游戏,其中充斥着历史的偶然,一切所谓的顺利都是人们努力的结果。”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258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