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0204:孔子给我们的最好的人生规划

论语·为政篇第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立定志向于学;三十岁时,学有所成而定立自己的准则;四十岁时,经过多年时间对于定立的准则不再疑惑;五十岁时,能够知晓天命;六十岁时,对于外界的各种言论都能了然不动;七十岁时,随心所欲的言行也不会逾越规矩法度。”

这一段话对中国人来说应该是家喻户晓。

我们从孔子一生的六个阶段来看,可以看见一个旺盛而又充满生机的生命,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孔子都赋予其不同的阶段任务。这种对自我人生充分负责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从深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其实是对《易经》乾卦的化用。孔子、孟子、司马迁等经常在书中化用《易经》的内容,如果我们没有《易经》的基础,可能对于其著作的把握就没有那么深刻。

十五岁,潜龙勿用。身处人生最基层,是厚积力量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广泛地充实自己,并在多番尝试后立定志向。立志是孔门很看重的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年纪轻轻,没有太多的表现。而以后表现如何,就看这个时候“潜”的程度。

三十岁,见龙在田。初入职场,发现社会上的操作与学校里学习的并不完全相同,这个时候肯定会有很多疑惑。此阶段是理想与现实触碰的关键期,是听从理想还是服从现实,是先理想后现实,还是先现实后理想等等。如何确立自己的处世原则变得至关重要,同时此时还要关注上级领导对自己的影响。如何拥有“立足之地”是这阶段的考验。

四十岁,夕惕若厉。人到中年,各种烦心事接踵而至,这个阶段的人生常常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各种麻烦事。由于时间的累积,各种人际关系和事务事项变得更加繁琐和复杂。整天忙忙碌碌,战战兢兢,不仅身体乏累,而且谨慎紧张。诸多的人生困惑席卷而来,修炼到“不惑”的境界已经很难得。

五十岁,或跃在渊。人过半百,要检索自己的前半生,找到自己前半生的定数,也就是所谓的天命。事业上是否能在上一层,德业是否更加精进。探寻自己这一生的使命和任务究竟为何。于是两种尝试两种结局,要么上去飞龙在天,要么下去见好就收。如何抉择,看自己对天命的领悟。

六十岁,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经过一个花甲的实践,在多番因素的共同促进下,终于登上了光照四方的大位。这个时候应该更加圆通,除去身上很多的傲气和菱角。对于新生事物采取包容,甚至支持的态度而不自凭己见。能够听得进去和自己不同看法的思路,这才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七十岁,从心所欲。因为能够洞察人生阶段性的任务,实践了用九的真谛,因此能够像龙那样进退如裕、灵活自在。内心不再被束缚而能事事时中,自然避免了“龙战于野”的亢龙之象。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259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