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讲的是主人公斯特里克莱德为了追求艺术毅然抛妻弃子,离家出走的故事。斯特里克莱德原本是伦敦的一名证券经纪人,在很多人眼中,他拥有稳定的职业、富裕的家庭和美满的生活。可是忽然有一天,他却不辞而别,离开家庭,只身前往法国,追求自己绘画的梦想,甚至因此生活贫困潦倒,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起初,他的画作无人问津,甚至被嘲笑为“垃圾”,但他始终坚持梦想,不为世俗所动。他没有绘画基础,仅凭着对艺术的热爱而专注于画画,直到有一天,他的画作终于价值连城。
书早已读完,斯特里克莱德的形象却经常浮现在脑海中,一次次与家人、朋友探讨这本书,一次次为斯特里克莱德的执著而感动,也为他的不谙世事而愤愤不平,但更多是为艺术之中艰辛的感慨。
艺术的成长确实是很难的。斯特里克莱德热爱绘画。但是他却有一个爱慕虚荣的妻子,工作、家庭、生活、社会地位,都决定斯特里克兰德不可能有艺术追求的空间。作为一个股票经纪人,有着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对于漂亮且爱慕虚荣的妻子来说,是不可能让他放弃工作去做画匠的。终于有一天他冲破藩篱,离家出走,那是多大的勇气啊!他走得那么的决绝,哪怕它流落到法国,生活那么的贫困潦倒,可是他却依然没有任何的悔意。
艺术容易被生活所负累。这让我想到鲁迅的杂文里的一篇文章,一个写手(暂且不能称为作家吧),他想坐下来写一篇文章,可是他的妻子一会让他拿这个,一会让他送那个,一会让他去搬煤球,一会让他去采买东西,一会儿让他让一让(要打扫卫生拿东西)……总之,他没有一刻能静下心来去进行创作,最后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写手,甚至连写手也算不上吧。就像斯特里克莱德一样,他每周两次偷偷学画,对妻子却说是去学跳舞,而且坚持了好多年。
如果说艺术的追求有来自家庭的阻力,那么放弃家庭追求艺术的斯特里克莱德还有来自社会世俗的压力。由于没有绘画基础,仅凭热爱去画画,他的作品甚至被人称为“垃圾”,他的生活很贫困,付不起房租,吃不上饭,看不起病......可是他却不愿为世俗所低头,一直坚持创作。
艺术创作,更需要为之献身的精神。斯特里克莱德醉心创作,不向生活妥协,生活极度贫困,甚至影响到他的创作。直到后来,他辗转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当地土著姑娘爱塔结婚,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全心专注于绘画,创作出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任何的欲望、金钱、荣誉、健康都被他抛诸于脑后。以至于他的毕生力作,就是他临终前在自己屋里的壁画,可以说是他绘画作品中的上上之作,很多人可能会以此来换取金钱荣誉,可是他却在遗嘱中要求把他和壁画一块烧掉,可以说是纯粹地为艺术而献身。在《名人传》里,米开朗琪罗为教堂画壁画,仰着脸抬着头,以至于到后来胳膊僵硬了,脑袋也不能低垂下来,一直到死,这都是为了艺术而献身。
艺术的追求不仅仅是与世俗的抗争,也是对孤独和自由的坚守。斯特里克莱德抛妻弃子,甘守贫困,执著于绘画,不正是如此吗?这又让我想起了《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作者迟子健为了写书,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房间里边,一呆几个月,那种孤独、寂寞、无聊,真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而且为了写书,迟子健老师他走遍了西藏的角角落落,采访了很多人,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摘抄了几百万字的笔记,然后又坚守孤独几个月,才有了震撼读者的扛鼎之作。再看《芙蓉楼》,也是一部矛盾文学奖的小说,作者为了写这本书,也是读了几百万字的资料,采访了好多老人,才有了还原了芙蓉镇历史的力作。当我们被艺术作品所惊艳时,为文学作品所震撼时,都是背后无数个日夜,作者默默与孤独相守,任凭思想自由地宣泄,呕心沥血、妙手偶得的结果。
艺术创作、文学创作不同于机械性的劳动,它需要热爱,需要灵感,需要自由,需要孤独,需要献身精神。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莱德,在面对理想与现实时,我们该如何选择?是追逐心中的“月亮”,还是安于脚下的“六便士”?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