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上千亿港口交易暂停后,李嘉诚首次露面
来源:财经杂志
计划签署港口交易的日期已过,长和尚未公开回应
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成孟琦 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杨秀红
随着原定签约的4月2日已过,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0001.HK,下称“长和”)并未曝出相关新动作,也未出面澄清,但李嘉诚在港口风波出现后首次公开露面,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4月3日,李嘉诚基金会与新加坡国家投资公司淡马锡旗下的信托基金会共同宣布,将Histotripsy(组织碎化技术)肿瘤临床试验引入新加坡,并向新加坡两家医院引入这种治癌仪器。这项技术被视为癌症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李嘉诚通过预录短片在发布会上致辞,对该技术表示了高度赞赏。
这是在长和港口交易风波发生后,李嘉诚首次公开露面。此前,长和因港口交易引发一系列争议。
3月4日,长和发布公告称,拟将旗下一系列港口业务出售给美国贝莱德集团(BlackRock,Inc.)牵头的买方财团,总价格为227.65亿美元。
3月28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媒体表示,将依法对长和港口交易进行审查。当日,有媒体发文称,接近长和高管的人士指出,下周(3月31日-4月6日)长和与贝莱德不会签署任何协议。
截至4月3日收盘,自3月4日长和公告拟进行港口交易以来,美股贝莱德股价下跌8.16%。而长和股价则在此期间由涨转跌,3月7日-4月3日,其股价累计下跌14.94%。
李嘉诚露面参加活动
4月3日,在预录短片致辞中,李嘉诚提到,将捐赠两台治疗癌症的机器,送给新加坡两家医院,希望这项尖端技术(Histotripsy技术)能为许多与癌症战斗的病人,带来希望,减少痛楚,让患者迅速康复。
李嘉诚表示,很高兴能够与淡马锡基金会合作,因为双方的使命有着深刻的共鸣。淡马锡基金致力于“为每一代人打造更好的未来”,而李嘉诚强调,推动医疗创新,特别是在癌症治疗领域,需要合作精神与慈善公益心。
李嘉诚分享了自2024年9月以来,Histotripsy技术在香港的应用情况。他表示,自首部机器抵达香港后,已有50名患有肝癌的病人成功接受了治疗,效果显著。
据悉,李嘉诚基金会与淡马锡基金会已承诺投入1200万新加坡元(约合6530万人民币),为新加坡的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在新加坡国家癌症中心(NCCS)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研究所(NCIS)进行肝脏、肾脏和胰脏癌症创新超声波疗法的临床试验研究。
出席该场发布会的相关人员,还包括维港投资的周凯旋、淡马锡信托基金会主席兼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的太太何晶、密歇根大学教授徐蓁等。
李嘉诚基金会成立于1980年。据其官网披露:其涉及医院、学校和大学等的捐助总额超过300亿港元,超过八成投入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2007年,淡马锡控股则成立淡马锡信托基金会,负责管护淡马锡及其他捐赠方投入的公益捐赠资产与馈赠。
《财经》获悉:在中国香港特区医疗界,前述Histotripsy技术也被称为“高强度超声波治癌”。李嘉诚基金会在为中国香港特区引入该系统后,分别捐赠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及养和医院。
在香港大学于2024年8月公布的相关新闻中,曾对其进行介绍:组织碎化技术利用高强度超声波精确破坏癌细胞,而不会损害周围的健康组织。其利用超声波瞄准癌细胞,在肿瘤内形成微气泡。这些气泡迅速膨胀和收缩,会产生冲击波破坏和液化目标肿瘤细胞,其运作原理与使用超声波加热目标细胞组织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热疗有所不同。
“Histotripsy技术中用的超声波冲击时间比HIFU短,以微秒(microseconds)计算,冲击力更能聚焦及高压,从而产生细胞中的空洞及微气泡,破坏针对的肿瘤细胞。”香港中文大学医院的冯康医生亦曾撰文介绍称。
但在当地医疗体系规则下,前述港大医学院获赠的设备已被转移至港怡医院,且所有仪器将只在私立医院内使用,曾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对于相关疗法未被纳入当地公营医疗体系曾引发的高度关注,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则解释称:公营医疗系统应用创新药械有严格既定机制。相关部门评估和决定引进新药、器械和其他创新治疗方法时,不会亦不应受有关治疗方法是否由个别药械生产商提供或捐助左右(影响)。
原定港口交易签约日期已过
除了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长和方面对于港口交易一直保持沉默。但长和的缄默无法熄灭市场对于这笔交易关注的热情。
3月4日,长和发布公告称,拟以227.65亿美元的总价格,将长和旗下包括巴拿马运河在内的一系列港口业务出售给美国贝莱德集团牵头的买方财团,包括贝莱德、GIP(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以及Terminal Investment Ltd(TiL)。
成立于1971年的长和,拥有港股00001号代码和四项核心业务,包括港口及相关服务、零售、基建和电讯。根据长和官网,其港口部门在24个国家53个港口拥有共293个营运泊位,还在全球十大最繁忙的港口中拥有五个港口的货柜码头权。2023年,长和港口部门所处理的总吞吐量达8210万个标准货柜。
贝莱德是世界上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超过11.6万亿美元的资产,是苹果、微软的第二大股东,特斯拉的第三大股东,还持股英伟达、高通、三星、辉瑞、强生。中国市场上,贝莱德也持有阿里巴巴、美团、腾讯、百度、小米,宁德时代、比亚迪、贵州茅台等公司。
GIP为贝莱德在2024年1月收购的基础设施公司。据悉,GIP代表客户持有世界上最重要的主要基建资产,包括伦敦格域机场、关键能源管道资产及超过40座位于全球的数据中心,还拥有包括地中海航运公司(MSC)旗下码头投资公司TiL20%的股权。TiL则在全球拥有近70个关键港口,分布在五大洲31个国家,包括巴拿马运河、安特卫普港、韩国釜山港、德国汉堡港等。
此后,有消息称,长和与贝莱德计划在4月2日或之前签署协议。
3月28日晚间,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文指出:针对4月2日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将与贝莱德签署巴拿马港口的交易协议,该局反垄断执法二司负责人在回答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注意到此交易,将依法进行审查,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同样在3月28日,有媒体发文称,接近长和高管的人士指出,下周(3月31日-4月6日)长和与贝莱德不会签署任何协议。此外,长和与中国香港政府一直在联络,试图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但选择有限,因退出交易可能要付出高昂代价,并带来严重的政治影响,而继续推进交易将对公司及国家造成损害。
3月31日,贝莱德集团主席Larry Fink(拉里·芬克)在周年至股东信中表示,“3月我们发布一项地标式的港口交易公告,通过原则性协议覆盖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全球每20个货柜中,便有一个会途经这一系列交易涉及的港口。此次港口交易完成后,我们联盟将在全球范围内大致拥有约100个左右港口的投资组合。我们知道如何进行投资、持有以及运营这些资产。”
就长和计划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等资产一事,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商界议员、经民联副主席林健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依法审查长和事件完全不影响中国香港的营商环境和投资者的信心。涉及国家安全的经济活动需与政府充分沟通,此举在许多国家都是法律要求,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有关交易已经超越了商业范畴,涉及国家安全、市场公平竞争和国家战略发展等多方面因素。
林健锋还提到,最近美国加征关税,中国香港的不少厂家都反映受到美国合作伙伴的压力,要中国香港方面分担入口关税,这对中国香港的制造业和物流业都造成了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工商界、特区政府更应该携手合作,引入更多新资金和多元化的业务,为中国香港长远发展出力,吸引投资者长期扎根中国香港。林健锋表示,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从来不是对立关系,要明白企业的长远利益,一定和国家利益息息相关。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