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读书越迷茫?阅读高手都在偷偷用这2个方法

最近有读者跟我分享了她的苦恼:一直在读书,阅读量也不小,却感觉不到进步和成长。

听到这个问题时,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这其实是绝大多数阅读者都会遇到的困境,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都陷入了下面这三种"阅读幻觉"的陷阱而不自知。

一、数量陷阱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很奇特的毛病:它常常会把"翻过的页数"错误地等同于"掌握的知识"。当我们在书中看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或道理时,大脑会因为获得新知而产生愉悦感,这种正反馈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已经发生了改变。

但残酷的现实是,这种触动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几天后,当初的震撼感就会逐渐消退。等到下次再遇到同样的知识点时,虽然还能感受到触动,但强度已经大不如前。如此反复多次后,大脑甚至会把这个知识点标记为"已掌握",从而选择性地忽略它。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陷入"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困境。我们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离真正的"做到"还有很远的距离。

二、轻松区陷阱

第二个常见陷阱是很多人只愿意读那些符合自己现有认知的书籍,或者只停留在自己熟悉的领域。

这种做法虽然阅读体验很顺畅,但长期来看,我们实际上是在"思维舒适区"里原地踏步。

认知科学专家罗伯特·比约克提出的"合意困难"理论指出,最有效的学习需要包含约15%的难度。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不断挑战适当难度的内容,才能持续拓展认知边界。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也强调要选择那些"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书籍,我们的"轻松区"才会逐步扩大。

如果总是停留在舒适区内阅读,我们的认知视野和思维格局就很难获得实质性的突破。

三、读书“无用”陷阱

在读书人中,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读书就应该"不带目的",追求实用就是庸俗的表现。

如果你跟他们说,读书除了陶冶情操外,还应该带来实际价值,他们很可能会嗤之以鼻。

但这种看似清高的态度,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认知惰性的表现——用"无用"的幌子来掩饰不愿深入思考的懒惰,用"超脱"的借口来逃避实践应用的挑战。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早就指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的知识必然要导向实践。

那么,如何才能跳出这些陷阱,让阅读真正带来成长呢?

《海绵阅读法》提出了几个有效方法,结合我学习米阅读写作卡片的的体会,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以下两点:

1. 精准输入:需要什么学什么

"精准输入"的核心在于有目的地学习,而不是盲目地泛读。

写读书卡片也是如此,不是要把书中所有触动你的观点都记录下来,而是要有所取舍。

我们在阅读时思维往往很活跃,容易对各类新观点产生兴趣。但关键在于要问自己:这个观点和我当前的学习目标相关吗?

如果不加选择地记录所有内容,最终只会积累大量用不上的卡片,看似知识广博,实则难以形成某个领域的专业深度。

真正的智者都懂得"少即是多"的道理。就像米卡写作创始人小米一直以来强调的"未来怎么用,现在怎么学",我们要以终为始,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

2. 关联到我:从知道到做到

"关联到我"强调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这跟米卡的卡片阅读法的"应用"模块目的是一致的,是知识内化的关键所在。

在书上学到一个新观点时,都要主动思考这个知识可以用在生活、工作的哪些场景中,具体要怎么做。

联想到的应用场景越多,说明你的知识迁移能力越强,真正的改变也就越大。

比如读到"二八法则"时,不要仅停留在理解概念,而要立即思考:✓ 如何用这个法则优化工作时间分配?✓ 哪些客户创造了80%的业绩?✓ 生活中哪些开支带来了80%的幸福值?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分享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的一句话:“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行为改变之后。”

读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积累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这些知识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

从现在开始,选择对的书,用对的方法读,把读到的知识真正用起来。假以时日,你一定会感受到那种实实在在的成长。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270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