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华到热闹,运河边的生活里有许多历史的沉淀

虽然去过几次聊城,但竟然从未来过临清这座古城。

临清于西汉初年即设县制,因临近清河(卫河古称)而得名。

明清时期,临清州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交汇处,北可通达北京,西可直抵洛阳,南则通往杭州,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的美称。曾号称天下第一码头,天下粮仓。

跟着导航踏入临清古城,不想却是跑到了河北邢台的临西县,然后从临西来到临清。

一座大桥分开了临西和临清,也连接了河北与山东。

一碗独具特色的红汤羊汤,配一个三角饼,临清古城之旅从吃饱喝足开始。

大运河的波光仍倒映着昔日的繁华。这里曾是明清两代京杭运河的“咽喉”,而临清钞关与鳌头矶,就像两把钥匙,一南一北,共同解锁了这座“江北商埠”的兴衰密码。

站在临清钞关遗址前,斑驳的青砖诉说着它的历史悠久。

这座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的税关,是明清中央政府直控的八大钞关之首 。为何它能“独占鳌头”?

明万历年间,钞关年征白银8.3万两,占全国关税的四分之一,甚至远超山东省全年税收的十倍 。

商船从江南运丝绸、从北方载药材,皆需在此“过关斩税”,运河上“帆樯如林,百货山积”的盛景由此而生 。

钞关不仅征收船料税,还首创“预税制”。

简单来说就是商货若在临清本地售卖,需全额缴税,若运往他处,则先缴六成,抵达后再补四成 。

这种灵活机制既保障税收,又避免重复盘剥,堪称古代“增值税”雏形。

万历二十七年,税监马堂横征暴敛,引发“临清民变”,织筐匠王朝佐舍身赴死,成为中国古代抗税斗争的象征 。如今钞关内的碑刻与展馆,仍在为这位平民英雄立传。

另一方面,马堂在临清搜刮民脂民膏,纵容无赖横行,导致民怨沸腾。为了表达对马堂的憎恨,临清人将一种油炸食品命名为“炸马堂”,并将其形状做成圆形,吃时需用剪刀剪开,寓意“开膛破肚”。

历史会记住那些为民造福的英雄,也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那些奸恶之人的痛恨。

钞关的意义远不止收税,它像一张巨网,串联起运河沿线商贾、船户、税吏,甚至外国使节,让临清从默默无闻的小县一跃荣升为繁华一时无两的百万人口大都会。

沿运河向西,可路过一处名为考棚街的老街。

这里在明代时为工部营缮分司,专门督理烧造、解运贡砖。

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里改设考棚,设置考院,因此得名。

这里有一家做丸子的小店可谓火爆,排队叫号都需要几十分钟,琉璃丸子是特色,晶莹剔透,酥脆香甜。

沿运河继续向西,就能看到一座形如鳌首的建筑群。

这便是建于明永乐十五年的鳌头矶,因地处元代运河与明代新开运河的交汇处而得名 。

古人以石坝筑成“鳌头”分流洪水,又以“四闸如足、广济桥如尾”的布局,将实用功能与“独占鳌头”的祥瑞寓意巧妙结合。登临望河楼,远眺运河,漕船穿梭如织,来往络绎不绝的旧影仿佛近在眼前。

如果说钞关的税收撑起了临清“富庶甲齐郡”的底气,那么鳌头矶的航运枢纽地位,则让临清成为“贡砖南运、漕粮北输”的核心节点。

1901年漕运废止,钞关黯然关闭,临清从有“小天津”之称的大都市跌落为被历史遗弃的小城 。

如今的钞关遗址与鳌头矶古建,既是辉煌的纪念碑,也是从历史尘埃转向生活炊烟的见证者。

落日余晖,璀璨星河之后便是朝阳重现,临清的故事从未真正落幕。

2014年,钞关跻身世界文化遗产,而鳌头矶的砖瓦,仍在向游人诉说着“一砖一税一繁华”的史诗。考棚街用美食的风味承载着本地人的记忆和外地人的寻觅。

临清用一关一矶证明,运河不仅是水道,更是文明的血脉。而税收与文化,从来都是推动历史的无形之手。

历史已成过往,但生活永远鲜活,那些繁华落尽的尘埃,总有那么几分,变成了袅袅炊烟里的岁月静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276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