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的基本实践方式

第一阶段: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培训。教师和学校管理层都需要经过系统的积极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培训,学习相应的理念、知识及应用技能。这一步的完成效果是积极教育项目能够在该学校产生多大效应的决定性因素。

衡量教师接受培训的效果的指标是:教师对积极教育理论的认同度、对技能的掌握度以及将积极教育融入自己生活的程度。

第二阶段:学生课教案备课。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培训帮助教师了解积极教育“是什么”,而学生课的教案备课将指导教师具体“怎么做”。教案设计思路以及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科学原理都需要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第三阶段:积极校园文化建设。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此阶段,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进一步渗透到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管理层的思想中。比如:学校每个月定期举办优势品质、感恩拜访等积极心理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给学生搭建“最佳的自我展示舞台”,让学生在台上展示自己的优势与特长等。

传统教育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能力,而对于优势美德与幸福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积极教育不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业能力,还专注于发展学生的美德品格与获取幸福的能力。积极教育追求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完整的发展以使其有能力创造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阅读笔记20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277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